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司法制度论文--律师制度论文

完善深圳市法律援助机制问题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5-17页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5-17页
第2章 深圳市法律援助制度施行状况及其运行机制剖析第17-28页
    2.1 深圳市法律援助制度的历史沿革第17页
    2.2 深圳市法律援助制度的条例内容第17-20页
        2.2.1 民事法律援助第18-19页
        2.2.2 刑事法律援助第19页
        2.2.3 全国创新的辅助性法律援助第19-20页
    2.3 深圳市法律援助受援对象第20-21页
    2.4 深圳市法律援助的管理及运行机制第21-27页
        2.4.1 深圳市法律援助机构体系设置第21页
        2.4.2 深圳市法律援助经费来源及使用第21-22页
        2.4.3 深圳市法律援助律师队伍第22-24页
        2.4.4 深圳法律援助体系与其他资源的衔接第24-25页
        2.4.5 深圳市法律援助的质量监督机制第25-26页
        2.4.6 深圳市法律援助业务流程第26-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深圳市法律援助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8-39页
    3.1 相关制度条文内容不合适或缺少相应规定第28-30页
        3.1.1 与新修订的法律条文对接不协调第28页
        3.1.2 缺少资金来源有效保障的法律支撑第28-29页
        3.1.3 缺乏对国际化大都市足够的法律支撑第29-30页
    3.2 管理体系设置重叠或不协调第30-33页
        3.2.1 监督管理职能与提供法律援助职能的重叠配置第30-31页
        3.2.2 购买律师服务的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第31-33页
        3.2.3 专职法律援助律师的激励措施不足第33页
    3.3 法律援助机制运行不够顺畅第33-37页
        3.3.1 人均资源投入仍落后于经济发展第33-34页
        3.3.2 受援对象法律意识薄弱第34-36页
        3.3.3 法律援助诉讼程序漫长和成本代价高昂第36页
        3.3.4 刑事法律援助中对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法律援助落实不到位第36-37页
        3.3.5 法律援助的宣传力度和形式不够第37页
    3.4 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深圳市法律援助机制的完善措施第39-55页
    4.1 先进国家和地区法律援助制度的成熟经验借鉴第39-41页
    4.2 制度条例方面的修订完善措施第41-42页
        4.2.1 条例法规的适时相应调整第41-42页
        4.2.2 法律援助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在深外国人第42页
    4.3 法律援助资金筹措的多渠道解决第42-45页
        4.3.1 发行法律援助福利彩票第42-44页
        4.3.2 以基金会方式使法律援助资金保值增值第44页
        4.3.3 建立败诉方承担法律援助律师费的制度第44-45页
    4.4 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第45-49页
        4.4.1 监督管理与提供服务职能的改革第45-46页
        4.4.2 健全专职律师队伍缓解法律资源不足第46-47页
        4.4.3 建立合理的法律援助激励机制第47-49页
    4.5 运行机制的完善措施第49-51页
        4.5.1 建立建全法律援助快速裁决通道第49-50页
        4.5.2 强化受援对象的法制宣传第50-51页
        4.5.3 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协作第51页
    4.6 引入 ISO 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确保质量第51-53页
    4.7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结论第55-57页
参考文献第57-62页
后记第62-63页
个人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与隐马尔可夫的语音分割研究
下一篇: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