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智能电网能效终端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15-31页 |
2.1 智能电网能效终端的需求分析 | 第15-16页 |
2.2 智能电网能效终端的系统架构 | 第16-22页 |
2.2.1 能效终端硬件架构 | 第17-19页 |
2.2.1.1 核心处理器选型 | 第17-19页 |
2.2.2 能效终端软件架构 | 第19-22页 |
2.2.2.1 嵌入式系统简介与选择 | 第19-20页 |
2.2.2.2 嵌入式软件系统架构 | 第20-22页 |
2.3 能效终端抄表功能模块 | 第22页 |
2.4 能效终端电能质量监测功能模块 | 第22-24页 |
2.4.1 电能质量简介 | 第22-23页 |
2.4.2 电能质量监测板与ARM处理器通信 | 第23-24页 |
2.4.3 电能质量监测板架构 | 第24页 |
2.5 能效终端电能监测算法研究 | 第24-30页 |
2.5.1 谐波的概念 | 第24-25页 |
2.5.2 谐波检测算法研究 | 第25-30页 |
2.5.2.1 离散傅里叶变换 | 第25-27页 |
2.5.2.2 快速傅里叶变换 | 第27-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智能电网能效终端的硬件系统设计 | 第31-38页 |
3.1 系统存储模块 | 第31-33页 |
3.2 供电和看门狗模块设计 | 第33-34页 |
3.2.1 电源模块设计 | 第33-34页 |
3.2.2 片外看门狗复位模块设计 | 第34页 |
3.3 液晶显示模块设计 | 第34-36页 |
3.4 UART模块 | 第36页 |
3.5 RS-485通信模块 | 第36-3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智能电网能效终端的软件系统设计 | 第38-61页 |
4.1 基于ARM处理器的嵌入式LINUX系统 | 第38-50页 |
4.1.1 u-boot的分析与移植 | 第38-42页 |
4.1.1.1 u-boot的分析 | 第38-39页 |
4.1.1.2 u-boot的移植 | 第39-42页 |
4.1.2 Linux-3.0.1 内核的介绍与移植 | 第42-46页 |
4.1.2.1 Linux内核介绍 | 第42-43页 |
4.1.2.2 Linux内核移植 | 第43-46页 |
4.1.3 根文件系统的分析与制作 | 第46-50页 |
4.1.3.1 根文件系统分析 | 第46-48页 |
4.1.3.2 根文件系统制作 | 第48-50页 |
4.2 设备驱动 | 第50-54页 |
4.2.1 设备驱动程序介绍 | 第50页 |
4.2.2 URAT和RS-485驱动程序 | 第50-53页 |
4.2.3 SPI驱动程序 | 第53-54页 |
4.3 图形用户界面QTOPIA | 第54-60页 |
4.3.1 Qtopia桌面框架简介 | 第54-55页 |
4.3.2 Qtopia桌面环境的编译与移植 | 第55-57页 |
4.3.2.1 触摸屏矫正tslib移植 | 第55-56页 |
4.3.2.2 Qtopia4.4.3 移植 | 第56-57页 |
4.3.3 基于Qtopia桌面环境应该用的开发 | 第57-59页 |
4.3.4 基于Qtopia桌面环境进程间通信的实现与应用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智能电网能效终端的功能实现 | 第61-71页 |
5.0 能效终端的系统稳定性 | 第61-62页 |
5.1 RS-485数据通信程序 | 第62-66页 |
5.1.1 DL/T 645电力通信规约简介 | 第62-63页 |
5.1.2 能效终端与智能电表通信实现与测试 | 第63-66页 |
5.2 能效终端的电能质量监测程序 | 第66-68页 |
5.3 能效终端功能检测 | 第68-70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课题总结 | 第71-72页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