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基于增长极的小城镇发展规划研究--以重庆开县长沙镇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图表目录第11-13页
1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大战略:城乡统筹的现实问题第13-14页
        1.1.2 非均衡:重庆城镇体系发展现状第14页
        1.1.3 新机遇:城乡统筹机制创新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2.1 小城镇的概念界定第15页
        1.2.2 中心镇的内涵理解第15-16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1 小城镇发展规划的现实意义第16-17页
        1.3.2 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7页
    1.4 研究综述第17-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9页
        1.4.2 研究框架第19-21页
2 基于增长极的相关理论发展第21-31页
    2.1 增长极理论的缘起第21-22页
        2.1.1 理论背景第21页
        2.1.2 基本观点第21-22页
        2.1.3 评价第22页
    2.2 基于增长极理论的初期发展第22-25页
        2.2.1 增长极意义上的地理空间第22-23页
        2.2.2 增长极引导下的空间组织第23-24页
        2.2.3 增长极效应中的动态演进第24-25页
        2.2.4 增长极演进中的生长路径第25页
    2.3 经济地理学中的相关更新第25-28页
        2.3.1 中心地理论第25-26页
        2.3.2 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第26-27页
        2.3.3 小结第27-28页
    2.4 国内研究第28-31页
        2.4.1 主要研究第28-29页
        2.4.2 著名论断第29-30页
        2.4.3 小结第30-31页
3 增长极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评述第31-45页
    3.1 增长极的本质内涵第31-33页
        3.1.1 支配效应——核心内容第31-32页
        3.1.2 乘数效应——提升效能第32-33页
    3.2 增长极的作用机制第33-35页
        3.2.1 极化效应第33-34页
        3.2.2 扩散效应第34页
        3.2.3 溢出效应第34-35页
    3.3 增长极的形式体现第35-37页
        3.3.1 存在形式第35-36页
        3.3.2 表现形式第36-37页
    3.4 增长极的应用评述第37-39页
        3.4.1 国外区域建设中的应用第37页
        3.4.2 国外小城镇的极化建设第37-38页
        3.4.3 我国引入增长极的实践第38页
        3.4.4 增长极的实践评述第38-39页
    3.5 增长极的构建条件——以小城镇为基本单元第39-42页
        3.5.1 非均衡发展的区域背景第39-40页
        3.5.2 承载推进单元的产业基础第40-41页
        3.5.3 网络化的层级关联动力第41页
        3.5.4 政策扶持的宏观干预第41页
        3.5.5 渐进发展的作用时效第41-42页
    3.6 本章小结第42-45页
4 小城镇增长极的背景研究——以长沙镇为例第45-67页
    4.1 重庆小城镇的发展现状第45-47页
    4.2 小城镇的空间特征——以开县城镇体系为例第47-54页
        4.2.1 基于空间特征的小城镇分类第48-51页
        4.2.2 开县小城镇的发展现状第51-54页
    4.3 小城镇增长极的功能特征第54-57页
        4.3.1 自下而上农村城镇化的“火车头”第54-55页
        4.3.2 自上而下城镇化推进的动力单元第55-56页
        4.3.3 中小城市的有力“后备军”第56-57页
    4.4 小城镇增长极的发展控制原则第57-60页
        4.4.1 统筹性原则第57-58页
        4.4.2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58页
        4.4.3 市场导向原则第58-59页
        4.4.4 比较优势原则第59-60页
    4.5 长沙镇增长极的 SWOT 分析第60-67页
        4.5.1 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第60-63页
        4.5.2 劣势因素(Weaknesses)第63-64页
        4.5.3 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第64-65页
        4.5.4 外部威胁(Threats)第65-67页
5 小城镇增长极的培育思路——以长沙镇为例第67-77页
    5.1 小城镇增长极的培育思路第67-72页
        5.1.1 立足城镇主体,延伸辐射范围第67-68页
        5.1.2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中心凝聚第68-69页
        5.1.3 打造产业集群,加快自主创新第69-70页
        5.1.4 把握特色优势,推进招商引资第70-71页
        5.1.5 增强管理理念,加强规划编制第71-72页
    5.2 小城镇增长极的成长目标第72-74页
        5.2.1 规模目标:具有良性互动、自我提升的规模集聚体第72-73页
        5.2.2 职能目标:功能完善的卫星城第73-74页
        5.2.3 产业目标:区域联动特色产业区第74页
        5.2.4 空间目标:因地制宜的宜居空间第74页
    5.3 小结第74-77页
6 小城镇增长极的培育路径第77-103页
    6.1 点——优化功能结构——极化式发展第78-94页
        6.1.1 旧区更新是小城镇核心极化的前提第79-84页
        6.1.2 新区开发是小城镇新的极化增长点第84-88页
        6.1.3 工业园区是小城镇极化可持续的保障第88-94页
    6.2 线——优化网络关联——联动式发展第94-99页
        6.2.1 强化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建设第95-98页
        6.2.2 加强信息化网络的建设第98-99页
    6.3 面——优化空间结构——网络化发展第99-103页
        6.3.1 自下而上的增长第100页
        6.3.2 自上而下的统筹第100-103页
7 结语第103-107页
    7.1 统筹视角下小城镇增长极的重要作用第103-104页
        7.1.1 提高空间组织第103-104页
        7.1.2 缩小城乡差异第104页
        7.1.3 繁荣空间经济第104页
    7.2 小城镇层级的增长极理论应用第104-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附录第113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3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南山地旅游型乡镇城市设计研究
下一篇:纪念空间植物景观的设计研究--以重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