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第一节 猪瘟病毒病原学 | 第11-13页 |
1.1.1 猪瘟病毒粒子结构 | 第11-12页 |
1.1.2 猪瘟病毒基因介绍 | 第12页 |
1.1.3 猪瘟病毒的理化性质 | 第12页 |
1.1.4 猪瘟病毒的分型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猪瘟病理变化与临床症状 | 第13-14页 |
1.2.1 温和型 | 第13-14页 |
1.2.2 繁殖障碍型 | 第14页 |
1.2.3 混合感染型 | 第14页 |
第三节 猪瘟的流行病学 | 第14-17页 |
1.3.1 猪瘟传播途径 | 第14-15页 |
1.3.2 猪瘟的国内外流行情况 | 第15-17页 |
第四节 猪瘟的诊断方法 | 第17-20页 |
1.4.1 血清学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1.4.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五节 猪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5.1 猪瘟灭活疫苗 | 第20页 |
1.5.2 猪瘟弱毒苗 | 第20-21页 |
1.5.3 猪瘟新型疫苗 | 第21-23页 |
第六节 猪瘟净化的措施 | 第23页 |
第七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2.1 材料来源与处理 | 第24页 |
2.2 试剂和器材 | 第24-25页 |
2.3 试验步骤 | 第25-30页 |
2.3.1 IHA | 第25-26页 |
2.3.2 引物设计 | 第26页 |
2.3.3 抽提RNA | 第26-27页 |
2.3.4 RT-PCR | 第27-28页 |
2.3.5 胶回收 | 第28页 |
2.3.6 连接、转化及克隆 | 第28页 |
2.3.7 质粒提取 | 第28-29页 |
2.3.8 酶切鉴定和测序分析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0-45页 |
3.1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第30-33页 |
3.1.1 按季节分析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第30-31页 |
3.1.2 按地域分析猪瘟抗体检测结果 | 第31-33页 |
3.2 猪瘟病原检测结果 | 第33-36页 |
3.2.1 PCR电泳结果 | 第33页 |
3.2.2 按季节分析猪瘟病原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3.2.3 按地域分析猪瘟猪病原检测结果 | 第34-36页 |
3.3 猪瘟抗体和病原检测对比结果 | 第36-38页 |
3.3.1 时间性对比 | 第36-37页 |
3.3.2 地域性对比 | 第37-38页 |
3.4 猪群不同阶段猪瘟病原阳性比例 | 第38-39页 |
3.5 广西猪瘟毒株的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3.5.1 广西猪瘟毒株所属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分析 | 第39-40页 |
3.5.2 广西猪瘟毒株与Shimen、HCLV株的E2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40-42页 |
3.5.3 广西猪瘟毒株与Shimen、HCLV株的E2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分析 | 第42-44页 |
3.5.4 广西猪瘟毒株的进化树分析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45-52页 |
4.1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讨论 | 第45-46页 |
4.1.1 按季节对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讨论 | 第45-46页 |
4.1.2 按地域对猪瘟抗体检测结果讨论 | 第46页 |
4.2 猪瘟病原检测结果讨论 | 第46-48页 |
4.2.1 按季节对猪瘟病原检测结果讨论 | 第46-47页 |
4.2.2 按地域对猪病原检测结果讨论 | 第47-48页 |
4.3 猪瘟抗体和病原检测对比结果讨论 | 第48页 |
4.4 猪群不同阶段猪瘟病原阳性比例讨论 | 第48-49页 |
4.5 广西猪瘟毒株临床症状和同源性讨论 | 第49-51页 |
4.6 广西猪瘟毒株进化树讨论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