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的特点 | 第15-17页 |
1.3.1 门架式双排桩的布置形式 | 第15-16页 |
1.3.2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的优缺点 | 第16-17页 |
1.4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单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2 门架式双排桩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4.3 门架式双排桩—预应力锚索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5.2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基本计算理论 | 第25-45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经典土压力理论 | 第25-30页 |
2.2.1 静止土压力 | 第26-27页 |
2.2.2 朗肯(Rankine)土压力 | 第27-29页 |
2.2.3 库伦(Coulomb)土压力 | 第29-30页 |
2.3 基于经典土压力的改进理论 | 第30-35页 |
2.3.1 改进后的主动土压力 | 第31-33页 |
2.3.2 改进后的被动土压力 | 第33-35页 |
2.4 单排桩—锚组合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2.4.1 等值梁法 | 第35-36页 |
2.4.2 二分之一分担法 | 第36-37页 |
2.4.3 杆系有限元法 | 第37页 |
2.5 门架式双排桩支护结构的计算方法 | 第37-44页 |
2.5.1 弹性地基梁法 | 第38-39页 |
2.5.2 体积比例系数法 | 第39-41页 |
2.5.3 等效抗弯刚度法 | 第41-42页 |
2.5.4 桩间土刚塑性分析法 | 第42-44页 |
2.5.5 有限元分析法 | 第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受力分析 | 第45-59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支护结构的简化计算模型 | 第45-47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46页 |
3.2.2 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3.3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的受力分析 | 第47-51页 |
3.3.1 后排桩的受力分析 | 第48-49页 |
3.3.2 连系梁的受力分析 | 第49-50页 |
3.3.3 前排桩的受力分析 | 第50-51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51-58页 |
3.4.1 工程概况 | 第52页 |
3.4.2 受力分析 | 第52-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第59-77页 |
4.1 引言 | 第59页 |
4.2 ABAQUS有限元软件数值模拟原理 | 第59-64页 |
4.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59-60页 |
4.2.2 ABAQUS有限元建模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60-62页 |
4.2.3 ABAQUS有限元中的Mohr-Coulomb模型 | 第62-64页 |
4.3 门架式双排桩—锚索(杆)支护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64-76页 |
4.3.1 工程概况 | 第64-69页 |
4.3.2 模型建立 | 第69-72页 |
4.3.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门架式双排桩—锚杆(索)组合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89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排距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77-79页 |
5.3 连系梁刚度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79-81页 |
5.4 桩长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81-83页 |
5.4.1 改变前排桩桩长 | 第81-82页 |
5.4.2 改变后排桩桩长 | 第82-83页 |
5.5 基坑内侧加固土体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83-85页 |
5.6 前、后排桩之间土体加固对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85-8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89-9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