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 | 第14-19页 |
1.2.1 关于福利内涵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关于农地城市流转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农地城市流转中相关主体的福利变化研究 | 第17-18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1 农地城市流转与失地农民 | 第23页 |
2.1.2 失地农民福利 | 第23-24页 |
2.1.3 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 | 第2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2.2.1 外部性理论 | 第24-26页 |
2.2.2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 第26页 |
2.2.3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的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9页 |
3.1 不同主体功能区划对失地农民福利的影响分析 | 第28-30页 |
3.1.1 重点开发区的失地农民 | 第28-29页 |
3.1.2 农产品主产区的失地农民 | 第29-30页 |
3.2 福利功能指标选取及假设 | 第30-35页 |
3.2.1 福利功能指标选取原则 | 第30-31页 |
3.2.2 福利功能指标的选取 | 第31-33页 |
3.2.3 福利功能指标的假设 | 第33-35页 |
3.3 福利评价方法选择 | 第35-39页 |
3.3.1 模糊数学法 | 第35-36页 |
3.3.2 模糊函数设定 | 第36页 |
3.3.3 隶属函数设定 | 第36-37页 |
3.3.4 权重设定 | 第37页 |
3.3.5 指标加总 | 第37-39页 |
第四章 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9-58页 |
4.1 研究区域的选择 | 第39-41页 |
4.1.1 自然概况 | 第39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9-41页 |
4.2 数据的描述统计 | 第41-45页 |
4.2.1 年龄分布 | 第42页 |
4.2.2 性别构成 | 第42-43页 |
4.2.3 文化程度 | 第43页 |
4.2.4 主要职业 | 第43-44页 |
4.2.5 耕地依赖程度 | 第44-45页 |
4.3 农民的征地满意度及意愿 | 第45-48页 |
4.3.1 农民征地满意度 | 第45-46页 |
4.3.2 农民对补偿合理性的认知 | 第46页 |
4.3.3 农民征地意愿 | 第46-48页 |
4.4 不同主体功能区失地农民福利影响实证分析 | 第48-58页 |
4.4.1 指标说明 | 第48-50页 |
4.4.2 评价结果 | 第50-51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51-58页 |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58-6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60页 |
5.1.1 区域政策环境对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 第58页 |
5.1.2 农地城市流转后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的总福利变差 | 第58-59页 |
5.1.3 不同功能区失地农民各功能性评价指标变动方向及程度有所差异 | 第59页 |
5.1.4 农民的耕地依赖程度及对补偿合理性的认知影响其征地意愿 | 第59-60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5.2.1 合理制定征地补偿标准 | 第60-61页 |
5.2.2 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及创业的支持力度 | 第61页 |
5.2.3 关注农民在征地后的心理疏导与调适 | 第61-62页 |
5.2.4 保障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 第62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