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山东省当前女性犯罪的主要特点之分析 | 第13-20页 |
一、犯罪数量上的主要特点 | 第13-14页 |
二、犯罪主体上的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一) 年龄上的特点 | 第14页 |
(二) 文化程度上的特点 | 第14-15页 |
(三) 职业状况上的特点 | 第15页 |
三、犯罪类型上的主要特点 | 第15-17页 |
四、行为方式上的主要特点 | 第17-20页 |
(一) 犯罪主动性加强,团伙化趋势明显 | 第17页 |
(二) 恶逆变现象较突出 | 第17-18页 |
(三) 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山东省当前女性犯罪的主要原因之剖析 | 第20-42页 |
一、家庭层面上,关爱与教育的缺失 | 第20-23页 |
(一) 家庭形态变异,关爱缺失 | 第21-22页 |
(二) 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 | 第22-23页 |
二、社会层面上,教育、管理、公平就业等方面的缺失 | 第23-28页 |
(一) 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不足,导致无知和法制观念淡薄 | 第24-25页 |
(二) “失学、失教、失管”现象,导致青少年女性犯罪率上升 | 第25-28页 |
(三) 部分职业女性心态失衡诱发犯罪 | 第28页 |
三、个体价值观上,正确自立自强的心理缺失 | 第28-32页 |
(一) 女性总体就业结构低、收入相对偏低 | 第28页 |
(二) 封建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 | 第28-31页 |
(三) “过分要强”心理导致部分女性走向另一个极端 | 第31-32页 |
四、应对矛盾上,正确处置冲突的心理缺失 | 第32-34页 |
(一) 民事纠纷引发的暴力犯罪 | 第32-34页 |
(二) 社会活动面不断扩大,部分女性严重不适导致处理失当 | 第34页 |
五、情绪、婚恋、性观念上,正确应对的心理缺失 | 第34-37页 |
(一) 女性犯罪人情绪化严重 | 第34-35页 |
(二) 婚恋状态的不稳定诱发女性犯罪 | 第35-36页 |
(三) 相关涉性犯罪中女犯对自身“物”化和商品化的认同 | 第36-37页 |
六、人生目标上,正确的价值取向缺失 | 第37-42页 |
(一) 女性犯罪人嫉妒心、虚荣心强 | 第37-38页 |
(二) 女性犯罪中财产类犯罪持续增长 | 第38-40页 |
(三) “金钱至上”导致涉毒类犯罪增速惊人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女性犯罪矫正方法创新之探索与建议 | 第42-48页 |
一、以“爱”融冰,修复家庭和社会关系 | 第42-43页 |
(一) 开办母亲学校 | 第42页 |
(二) 开办“亲子课堂” | 第42-43页 |
(三) 构建完善的社会帮教大格局 | 第43页 |
二、以“智”固本,提高知识和认知水平 | 第43-44页 |
(一) 扎实开展扫盲教育,深入开展基础教育 | 第43页 |
(二) 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 第43-44页 |
(三) 打造“一区一品”监区文化品牌 | 第44页 |
三、以“立”强能,实现自立自强 | 第44页 |
(一) 抓牢思想教育,激发女犯自醒意识 | 第44页 |
(二) 抓好两个对准,突出女性特色 | 第44页 |
四、以“和”润心,重塑健康人格 | 第44-46页 |
(一) 完善软硬件设施,成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 | 第44-45页 |
(二) 整合心理技术,修复人格缺陷 | 第45-46页 |
五、以“情”动人,陶冶高尚情操 | 第46页 |
(一) 引入“情绪指数”控制技术,有效管理情绪 | 第46页 |
(二) 调整不合理需求,陶冶高尚情操 | 第46页 |
六、以“俭”养德,引导向善向美 | 第46-48页 |
(一) 打造绿色生态监狱 | 第46-47页 |
(二) 开展建设“节俭型监区”活动 | 第47页 |
(三) 开展“红嫂精神伴我行”教育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