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土干湿循环试验和超固结性与结构性本构模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前言 | 第11-13页 |
1.1.1 膨胀土的定义与性质 | 第11-12页 |
1.1.2 膨胀土的危害与分布 | 第12-13页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膨胀土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干湿循环条件下膨胀土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 第19-32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案 | 第19-21页 |
2.2.1 试验概况及试样制备 | 第19-20页 |
2.2.2 试验方案 | 第20-21页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1-31页 |
2.3.1 原状样的压缩性 | 第21-25页 |
2.3.2 重塑样的压缩性 | 第25-27页 |
2.3.3 循环样的压缩性 | 第27-28页 |
2.3.4 压缩指数与循环次的数关系 | 第28-29页 |
2.3.5 试样间压缩性的比较 | 第29-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改进超固结状态参量下负荷面模型 | 第32-52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剑桥模型的局限 | 第32-33页 |
3.3 下负荷面模型简介 | 第33-36页 |
3.3.1 屈服面方程 | 第34-35页 |
3.3.2 协调方程 | 第35-36页 |
3.4 模型数值实现 | 第36-40页 |
3.4.1 初始屈服面大小 | 第37页 |
3.4.2 弹性预测 | 第37-38页 |
3.4.3 判断屈服 | 第38页 |
3.4.4 塑性修正 | 第38-39页 |
3.4.5 一致切线模量 | 第39-40页 |
3.4.6 变量更新 | 第40页 |
3.5 模型数值实现 | 第40-41页 |
3.6 模型参数分析 | 第41-46页 |
3.6.1 各参数物理意义 | 第41-42页 |
3.6.2 参数的确定 | 第42-46页 |
3.7 模型数值模拟验证 | 第46-49页 |
3.8 模型试验验证 | 第49-5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改进状态变量上下负荷面模型 | 第52-76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上下负荷面模型简介 | 第52-59页 |
4.2.1 土力学行为的一般规律 | 第52-54页 |
4.2.2 上下负荷面理论 | 第54-56页 |
4.2.3 屈服面的修正 | 第56-57页 |
4.2.4 破坏准则的修正 | 第57-58页 |
4.2.5 流动法则 | 第58页 |
4.2.6 硬化规律 | 第58-59页 |
4.3 模型隐式数值实现 | 第59-62页 |
4.3.1 初始屈服面 | 第59-60页 |
4.3.2 弹性试探 | 第60页 |
4.3.3 初始屈服判断 | 第60-61页 |
4.3.4 塑性修正 | 第61页 |
4.3.5 变量更新与存储 | 第61-62页 |
4.4 模型参数分析 | 第62-68页 |
4.4.1 参数的物理意义 | 第62页 |
4.4.2 参数的确定 | 第62-68页 |
4.5 模型数值模拟验证 | 第68-71页 |
4.5.1 超固结重塑土模拟 | 第68-69页 |
4.5.2 结构性土三轴压缩试验模拟 | 第69-71页 |
4.6 模型试验验证 | 第71-74页 |
4.6.1 Boom黏土模拟 | 第71-72页 |
4.6.2 Fujinomori黏土模拟 | 第72-7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9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6-78页 |
5.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发表论文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