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霞浦县创建生态县为例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 第12-13页 |
1.2.2 生态县的分析 | 第13-14页 |
1.2.3 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分析 | 第14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7页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5-17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2.1.1 生态县 | 第17页 |
2.1.2 生态经济 | 第17-18页 |
2.1.3 生态发展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经济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县域生态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3 国内外主要生态县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 第21-26页 |
3.1 国内外主要生态县发展状况 | 第21-25页 |
3.1.1 国外主要生态城市状况 | 第21-22页 |
3.1.2 国内主要生态县发展状况 | 第22-25页 |
3.2 国内外主要生态县建设经验 | 第25-26页 |
4 生态县创建基础与发展模式分析:以霞浦县为例 | 第26-43页 |
4.1 霞浦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第26-27页 |
4.1.1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6页 |
4.1.2 产业结构 | 第26-27页 |
4.2 霞浦县生态发展状况 | 第27-31页 |
4.2.1 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 第27-28页 |
4.2.2 生态环境污染状况 | 第28-29页 |
4.2.3 生态环境治理状况 | 第29-31页 |
4.3 霞浦县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 第31-43页 |
4.3.1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第32-35页 |
4.3.2 生态工业发展模式 | 第35-38页 |
4.3.3 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 | 第38-43页 |
5 生态县发展模式的指标评价 | 第43-60页 |
5.1 生态模式发展评价思路 | 第43-44页 |
5.2 生态模式发展的指标体系 | 第44-49页 |
5.2.1 建立原则 | 第44-45页 |
5.2.2 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 第45-46页 |
5.2.3 简述评价方法 | 第46-47页 |
5.2.4 相关指标体系的借鉴 | 第47-49页 |
5.3 生态模式评价指标构建 | 第49-55页 |
5.3.1 生态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 第49-50页 |
5.3.2 具体指标的解释 | 第50-52页 |
5.3.3 权重的确立 | 第52-55页 |
5.4 霞浦县生态模式实证分析 | 第55-60页 |
5.4.1 数据的处理 | 第55-57页 |
5.4.2 评价结果 | 第57-60页 |
6. 政策建议 | 第60-66页 |
6.1 霞浦生态县发展模式构建 | 第60-64页 |
6.1.1 生态县建设总体思路 | 第60-61页 |
6.1.2 生态县主导产业发展重点 | 第61-64页 |
6.2 生态县发展建议 | 第64-66页 |
6.2.1 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 | 第64页 |
6.2.2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 第64-65页 |
6.2.3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65页 |
6.2.4 共建生态宜居霞浦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