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次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四)创新性与不足 | 第17-19页 |
1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 | 第19-28页 |
1.1 尊重自然界在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 第19-21页 |
1.2 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 第21-24页 |
1.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生态性分析 | 第24-28页 |
2 我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重要性认识 | 第28-36页 |
2.1 中国共产党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 第28-33页 |
2.1.1 发展经济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 | 第28-29页 |
2.1.2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第29-30页 |
2.1.3 协调发展从经济优先转向生态优先 | 第30-32页 |
2.1.4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 第32-33页 |
2.2 我国新时期对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 第33-36页 |
2.2.1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缓解生态危机的必然选择 | 第33-34页 |
2.2.2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 | 第34-35页 |
2.2.3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 第35-36页 |
3 我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 第36-46页 |
3.1 我国生态与经济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3.1.1 经济快速稳步发展,但存在结构性问题 | 第36-37页 |
3.1.2 生态环境总体平稳,但仍呈恶化趋势 | 第37-38页 |
3.1.3 生态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性 | 第38-40页 |
3.2 生态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 第40-43页 |
3.2.1 长期追求效率和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保护 | 第40-41页 |
3.2.2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过度消耗 | 第41-42页 |
3.2.3 传统经济发展思想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滞后 | 第42-43页 |
3.3 我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 第43-46页 |
3.3.1 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 第43-44页 |
3.3.2 我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 第44-46页 |
4 发达国家为我国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 第46-52页 |
4.1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 | 第46-48页 |
4.1.1 以生态补偿制度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46-47页 |
4.1.2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为我国提供了制度借鉴 | 第47-48页 |
4.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48-49页 |
4.2.1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 第48-49页 |
4.2.2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经验 | 第49页 |
4.3 开发绿色科技 | 第49-52页 |
4.3.1 以绿色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活力 | 第50页 |
4.3.2 绿色经济为我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 第50-52页 |
5 实现中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52-63页 |
5.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52-55页 |
5.1.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第52-54页 |
5.1.2 实现产业生态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54-55页 |
5.2 充分发挥政府生态战略政策导向作用 | 第55-58页 |
5.2.1 促进生态环境恢复 | 第55-56页 |
5.2.2 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 第56-57页 |
5.2.3 进一步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绿色消费模式形成 | 第57-58页 |
5.3 完善生态制度 | 第58-63页 |
5.3.1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 第58-59页 |
5.3.2 进一步明晰产权、明确权责,完善资源利益分配机制 | 第59-60页 |
5.3.3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 | 第60-61页 |
5.3.4 把生态效益和绿色 GDP 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制度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