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1-27页 |
1 引言 | 第11页 |
2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 第11-12页 |
3 常见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3.1 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 | 第12-13页 |
3.2 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 | 第13-14页 |
3.3 铈(Ⅳ)化学发光体系 | 第14页 |
3.4 过氧化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 | 第14-15页 |
3.5 吖啶酯类化学发光体系 | 第15页 |
3.6 其他化学发光体系 | 第15-16页 |
4 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 第16-18页 |
4.1 金属纳米粒子化学发光体系 | 第16-17页 |
4.2 量子点化学发光体系 | 第17-18页 |
4.3 过渡金属超氧化态配合物化学发光体系 | 第18页 |
5 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 第18-21页 |
5.1 化学发光与高效液相色谱的联用 | 第19页 |
5.2 化学发光与毛细管电泳的联用 | 第19页 |
5.3 化学发光与分子印迹技术的联用 | 第19-20页 |
5.4 化学发光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二章 碳点-鲁米诺-铁氰化钾化学发光体系测定 2-ME | 第27-44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2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1.3 碳点的制备及表征 | 第29-3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1 化学发光动力学特征 | 第32-33页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33-35页 |
2.3 分析特性 | 第35页 |
2.4 干扰实验 | 第35-36页 |
2.5 样品分析 | 第36-37页 |
2.6 反应机理探讨 | 第37-39页 |
3 结论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二过碘酸合银直接氧化化学发光法测定米托蒽醌 | 第44-5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4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1.3 DPA 的制备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2.1 化学发光动力学特征 | 第47-48页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48-50页 |
2.3 分析特性 | 第50页 |
2.4 干扰实验 | 第50-51页 |
2.5 样品分析 | 第51-52页 |
2.6 反应机理探讨 | 第52-54页 |
3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鲁米诺-二过碘酸合银化学发光体系测定吉莫斯特 | 第57-66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7-59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57-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1.3 DPA 的制备 | 第58-5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4页 |
2.1 化学发光动力学特征 | 第59页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9-61页 |
2.3 分析特性 | 第61页 |
2.4 干扰实验 | 第61-62页 |
2.5 血浆样品中吉莫斯特的含量测定 | 第62页 |
2.6 反应机理探讨 | 第62-64页 |
3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五章 鲁米诺-铁氰化钾体系测定酮康唑 | 第66-7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6-68页 |
1.1 仪器和试剂 | 第66-67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2.1 化学发光动力学特征 | 第68页 |
2.2 实验条件优化 | 第68-70页 |
2.3 分析特性 | 第70页 |
2.4 干扰实验 | 第70-71页 |
2.5 分析应用 | 第71-72页 |
2.6 反应机理探讨 | 第72-74页 |
3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