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RI的有效连接方法研究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插图列表 | 第10-11页 |
表格列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2-13页 |
1 引言 | 第13-20页 |
1.1 人脑生理结构及其功能研究 | 第13-15页 |
1.2 有效连接的概念和常用方法 | 第15-18页 |
1.2.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5-16页 |
1.2.2 格兰杰因果模型 | 第16-17页 |
1.2.3 动态因果模型 | 第17-18页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 | 第18-19页 |
1.4 全论文结构安排 | 第19-20页 |
2 脑功能磁共振数据有效连接分析基础 | 第20-33页 |
2.1 功能磁共振成像 | 第20-23页 |
2.1.1 BOLD-fMRI 成像原理 | 第21-22页 |
2.1.2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条件 | 第22-23页 |
2.1.3 功能磁共振成像特点 | 第23页 |
2.1.4 功能磁共振的应用 | 第23页 |
2.2 有效连接分析方法——动态因果模型 | 第23-33页 |
2.2.1 动态因果模型原理 | 第24-28页 |
2.2.2 动态因果模型参数估计 | 第28-30页 |
2.2.3 动态因果模型的应用 | 第30-33页 |
3 有效连接方法的改进与实现 | 第33-48页 |
3.1 改进原理 | 第34-35页 |
3.2 方法实现过程 | 第35-46页 |
3.2.1 数据预处理 | 第35-37页 |
3.2.2 模型驱动建模统计分析与统计推断 | 第37-42页 |
3.2.3 数据驱动全脑功能连接 | 第42-45页 |
3.2.4 确定感兴趣区 | 第45-46页 |
3.2.5 确定有效连接 | 第46页 |
3.3 方法的总结 | 第46-48页 |
4 有效连接改进后的应用 | 第48-57页 |
4.1 精神分裂症研究现状 | 第48页 |
4.2 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4.2.1 精神分裂症患者组 | 第48-49页 |
4.2.2 正常对照组 | 第49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49-53页 |
4.3.1 任务设计 | 第49页 |
4.3.2 数据采集 | 第49-50页 |
4.3.3 数据预处理 | 第50页 |
4.3.4 统计分析 | 第50-52页 |
4.3.5 全脑功能连接 | 第52-53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3-57页 |
4.4.1 一般资料 | 第53-54页 |
4.4.2 ROI 选择 | 第54页 |
4.4.3 DCM 分析 | 第54-55页 |
4.4.4 讨论 | 第55-57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57-58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