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想象竞合犯概述 | 第7-20页 |
一、 想象竞合犯的概念与结构特征 | 第7-12页 |
(一) 想象竞合犯的概念 | 第7-11页 |
(二) 想象竞合犯的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二、 想象竞合犯的罪数本质 | 第12-20页 |
(一) 想象竞合犯罪数本质的争论及评析 | 第12-17页 |
(二) 想象竞合犯罪数本质再认识 | 第17-20页 |
第二章 想象竞合犯处断原则的学说述评 | 第20-29页 |
一、 想象竞合犯处断诸原则概述及评析 | 第20-26页 |
(一) 数罪并罚原则 | 第20-22页 |
(二) 从一重处断原则 | 第22-23页 |
(三) 从一重重处断原则 | 第23-25页 |
(四) 具体分析原则 | 第25-26页 |
二、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之提倡 | 第26-29页 |
(一)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的合理性分析 | 第26-27页 |
(二)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的司法贯彻 | 第27-29页 |
第三章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29-37页 |
一、 有利于实现刑罚目的 | 第29-31页 |
(一) 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 | 第30-31页 |
(二)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对实现刑罚目的的意义 | 第31页 |
二、 与罪刑均衡原则相契合 | 第31-33页 |
(一) 罪刑均衡原则的内涵 | 第31-32页 |
(二)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与罪刑均衡原则的共生性分析 | 第32-33页 |
三、 符合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要求 | 第33-37页 |
(一) 禁止重复评价原则的要求 | 第33-35页 |
(二) 从一重从重处断与禁止重复评价的关系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的具体适用 | 第37-44页 |
一、 重罪与轻罪的判断标准问题 | 第37-39页 |
(一) 法定刑比较说 | 第37页 |
(二) 宣告刑比较说 | 第37-38页 |
(三) 本文观点 | 第38-39页 |
二、 轻罪法定刑下限高于重罪法定刑下限问题 | 第39-40页 |
三、 适用中的其他问题 | 第40-44页 |
(一) 轻罪附加刑的适用问题 | 第40-41页 |
(二) 累犯、特别再犯问题 | 第41-42页 |
(三) 亲告罪问题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