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防碰撞算法概述 | 第12-14页 |
1.2.1 基于ALOHA的防碰撞算法 | 第12-13页 |
1.2.2 基于树的防碰撞算法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一种新颖的自适应多叉树防碰撞算法 | 第18-28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一种新颖的自适应多叉树防碰撞算法 | 第18-22页 |
2.2.1 算法思想 | 第18-19页 |
2.2.2 算法描述 | 第19-20页 |
2.2.3 算法流程 | 第20-22页 |
2.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22-24页 |
2.3.1 变量定义 | 第22页 |
2.3.2 性能分析 | 第22-24页 |
2.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24-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搜索树的增强型RFID防碰撞算法 | 第28-43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基于搜索树的增强型RFID防碰撞(EBST)算法 | 第29-31页 |
3.2.1 EBST算法约定 | 第29页 |
3.2.2 指令规则 | 第29-30页 |
3.2.3 EBST算法步骤 | 第30页 |
3.2.4 获取前缀方法 | 第30-31页 |
3.3 算法性能分析 | 第31-39页 |
3.3.1 EBST算法的搜索深度与叉树的选择 | 第31-34页 |
3.3.2 完全B叉树的搜索时隙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去空闲时隙八叉树搜索的总时隙T_(8-ary) | 第35-36页 |
3.3.4 去空闲时隙四叉树搜索的总时隙T_(4-ary) | 第36-37页 |
3.3.5 二叉树搜索的总时隙T_(2-ary) | 第37-38页 |
3.3.6 吞吐率 | 第38页 |
3.3.7 标签功耗 | 第38-39页 |
3.4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39-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捕获效应下基于反馈机制的RFID防碰撞算法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CEFB算法描述 | 第43-48页 |
4.2.1 标签分组阶段 | 第44页 |
4.2.2 标签组内分维识别阶段 | 第44-46页 |
4.2.3 反馈识别阶段 | 第46-48页 |
4.3 CEFB算法性能分析 | 第48-51页 |
4.3.1 查询时隙数 | 第49-50页 |
4.3.2 吞吐量 | 第50-51页 |
4.3.3 识别时间 | 第51页 |
4.4 仿真实验 | 第51-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5-56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