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1.3.1 国外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2 国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1.3.3 国内外生态足迹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6-22页 |
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16页 |
2.2 生态足迹的概念 | 第16-17页 |
2.3 生态足迹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3.1 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 | 第17页 |
2.3.2 生态承载力 | 第17-18页 |
2.3.3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 第18页 |
2.3.4 全球生态标杆 | 第18页 |
2.4 生态足迹分析的基本思路 | 第18页 |
2.5 生态足迹模型 | 第18-20页 |
2.5.1 生态足迹模型 | 第18-19页 |
2.5.2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2.5.3 生态足迹模型优缺点 | 第20页 |
2.6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模型 | 第20页 |
2.7 发展能力模型 | 第20-22页 |
3 肇州县生态足迹分析 | 第22-38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5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22页 |
3.1.2 资源环境 | 第22-23页 |
3.1.3 经济社会概况 | 第23-24页 |
3.1.4 肇州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3.2 肇州县生态足迹变化研究 | 第25-29页 |
3.2.1 肇州县2010年生态足迹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29页 |
3.3 1990、2002、2010年肇州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29-38页 |
3.3.1 1990、2002、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 | 第29-32页 |
3.3.2 1990-2010 年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 第32-35页 |
3.3.3 1990-2010 年生态盈余、赤字计算及可持续性分析 | 第35-38页 |
4 1990-2010年肇州县可持续发展分析 | 第38-41页 |
4.1 万元GDP生态足迹与资源利用率 | 第38-39页 |
4.2 肇州县生态足迹多样性计算与分析 | 第39页 |
4.3 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能力计算与分析 | 第39-41页 |
5 肇州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 | 第41-44页 |
5.1 提高生产能力,增加生态承载力 | 第41页 |
5.1.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能力 | 第41页 |
5.1.2 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 第41页 |
5.2 以人为本,提高可持续发展认识 | 第41-42页 |
5.3 将生态足迹评价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 | 第42页 |
5.4 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42页 |
5.5 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42-43页 |
5.6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43-44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44-46页 |
6.1 结论 | 第44-45页 |
6.2 讨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