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 第11页 |
| 二、 若干概念的说明 | 第11-12页 |
| ㈠ 何谓个体经济 | 第11-12页 |
| ㈡ 关于个体业者与雇工 | 第12页 |
| 三、 资料利用情况 | 第12-13页 |
| 四、 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六、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个体经济的历史变迁 | 第17-55页 |
| 一、 环县个体经济发展简述 | 第17-23页 |
| ㈠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个体经济:1949—1953 年 | 第18-19页 |
| ㈡ 社会主义改造至大跃进时期的个体经济:1953—1958 年 | 第19-20页 |
| ㈢ 国民经济困难时期的个体经济:1958—1962 年 | 第20-21页 |
| ㈣ “社会主义教育”和“文革”时期的个体经济:1962—1978 年 | 第21页 |
| 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个体经济:1978—1999 年 | 第21-23页 |
| 二、 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环县个体经济的变化:1949—1978 年 | 第23-29页 |
| ㈠ 主要形式 | 第23-25页 |
| ㈡ 经济地位及贡献 | 第25-26页 |
| ㈢ 经营目的及性质 | 第26-28页 |
| ㈣ 历史地位 | 第28-29页 |
| 三、 改革开放后环县个体经济的变化:1978—1999 年 | 第29-43页 |
| ㈠ 个体经济复兴的契机 | 第29-30页 |
| ㈡ 政府政策的变化 | 第30-33页 |
| ㈢ 个体经济发生的主要变化 | 第33-42页 |
| ㈣ 历史地位 | 第42-43页 |
| 四、 环县个体经济变迁的历史原因 | 第43-55页 |
| ㈠ “不变”的原因 | 第43-45页 |
| ㈡ “变”的原因 | 第45-55页 |
| 第三部分 对环县个体经济的历史分析 | 第55-68页 |
| 一、 对个体业者的构成分析 | 第55-61页 |
| ㈠ 主要来源构成 | 第55-56页 |
| ㈡ 文化程度构成 | 第56-58页 |
| ㈢ 行业构成 | 第58-61页 |
| 二、 对个体业者的社会认知分析 | 第61-64页 |
| ㈠ 政府对个体业者的态度 | 第61-63页 |
| ㈡ 民众对个体业者的认知 | 第63-64页 |
| 三、 改革开放前“私人资本主义”错误观念的历史原因 | 第64-68页 |
| ㈠ “以苏为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念 | 第64-65页 |
| ㈡ 群众、富农间固有的“仇视”心理 | 第65页 |
| ㈢ 政府对个体业者认识不足 | 第65-66页 |
| ㈣ 个体业者的复杂构成 | 第66-68页 |
| 第四部分 对环县个体经济的历史评价 | 第68-76页 |
| 一、 环县个体经济的“变”与“不变” | 第68-71页 |
| ㈠ 心态与形态的凝滞 | 第68-70页 |
| ㈡ 结构与路向的多元化 | 第70-71页 |
| 二、 个体经济对环县经济社会的历史影响 | 第71-76页 |
| ㈠ 繁荣市场 | 第71-72页 |
| ㈡ 缓解就业压力 | 第72-73页 |
| ㈢ 促进经济成分多元化 | 第73-74页 |
| ㈣ 促使国营经济改善经营 | 第74-76页 |
| 结语 | 第76-78页 |
| 附录 | 第78-79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