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7页 |
2.1 细胞来源 | 第14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14-16页 |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6-17页 |
2.4 实验技术路线图及分组 | 第17-18页 |
2.4.1 实验技术路线图 | 第17页 |
2.4.2 实验分组 | 第17-18页 |
2.5 实验步骤 | 第18-25页 |
2.5.1 人脐带血DC细胞的分离及诱导培养 | 第18-19页 |
2.5.2 树突状细胞形态观察 | 第19页 |
2.5.3 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 第19页 |
2.5.4 人胃癌细胞株MKN45 的复苏、培养、传代和铺板 | 第19-20页 |
2.5.5 药物干预实验 | 第20页 |
2.5.6 RT-PCR法测定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 | 第20-23页 |
2.5.7 免疫细胞化学法测定目的基因蛋白的表达 | 第23-25页 |
2.6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2.7 伦理学问题 | 第26-27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7-40页 |
3.1 人脐带血DC细胞的分离、诱导培养、形态观察及鉴定 | 第27页 |
3.2 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对VIP和VPAC1 蛋白的表达 | 第27页 |
3.3 最佳实验时间的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的确定 | 第27-30页 |
3.4 各组中DC-SIGN(CD209)、Ii链(CD74)、MHC-Ⅱ、CD40、CD80 及CD86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0-34页 |
3.4.1 各组中DC-SIGN(CD209)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0页 |
3.4.2 各组中Ii链(CD74)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0-31页 |
3.4.3 各组中MHC-Ⅱ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1-32页 |
3.4.4 各组中CD40 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2页 |
3.4.5 各组中CD80 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2-33页 |
3.4.6 各组中CD86 的mRNA的表达情况 | 第33-34页 |
3.5 各组中DC-SIGN(CD209)、Ii链(CD74)、MHC-Ⅱ、CD40、CD80 及CD86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4-37页 |
3.5.1 各组中DC-SIGN(CD209)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4页 |
3.5.2 各组中Ii链(CD74)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4-35页 |
3.5.3 各组中MHC-Ⅱ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5页 |
3.5.4 各实验组中CD40 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5-36页 |
3.5.5 各实验组中CD80 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6页 |
3.5.6 各实验组中CD86 的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36-37页 |
3.6 DC-SIGN(CD209)与Ii链(CD74)、MHC-Ⅱ、CD40、CD80 及CD86 的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3.7 DC-SIGN(CD209)与Ii链(CD74)、MHC-Ⅱ、CD40、CD80 及CD86 的蛋白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0页 |
3.7.1 DC-SIGN(CD209) 与Ii链(CD74)蛋白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3.7.2 DC-SIGN(CD209) 与MHC-Ⅱ蛋白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页 |
3.7.3 DC-SIGN(CD209) 与CD40 蛋白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3.7.4 DC-SIGN(CD209) 与CD80 蛋白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3.7.5 DC-SIGN(CD209) 与CD86 蛋白表达强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40-44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图 | 第49-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综述 | 第5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