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咸阳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及其控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大气颗粒物概述第12-14页
        1.2.1 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第12-13页
        1.2.2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7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第17-18页
    1.6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第19-39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9-24页
        2.1.1 自然环境特征第19页
        2.1.2 气候条件第19-20页
        2.1.3 气象条件第20-22页
        2.1.4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第22-24页
    2.2 采样点布设及样品采集第24-26页
        2.2.1 采样点布设第24页
        2.2.2 样品采集第24-26页
    2.3 样品分析第26-32页
        2.3.1 滤膜称重第26-27页
        2.3.2 碳组分分析第27-29页
        2.3.3 水溶性离子分析第29-30页
        2.3.4 元素分析第30-32页
    2.4 数据分析方法第32-39页
        2.4.1 分散系数第32页
        2.4.2 二次有机碳第32页
        2.4.3 阴阳离子平衡第32-33页
        2.4.4 元素富集因子第33页
        2.4.5 质量平衡第33-34页
        2.4.6 受体模型源解析第34-39页
第3章 咸阳市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特征第39-63页
    3.1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空间变化特征第39-42页
        3.1.1 PM_(2.5)空间变化特征第39-41页
        3.1.2 PM_(10)空间变化特征第41-42页
    3.2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第42-59页
        3.2.1 颗粒物质量浓度第42-47页
        3.2.2 碳组分第47-50页
        3.2.3 水溶性离子第50-55页
        3.2.4 元素组分第55-59页
    3.3 PM_(2.5)质量平衡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3页
第4章 咸阳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第63-85页
    4.1 PMF受体模型解析结果第63-76页
    4.2 CMB受体模型解析结果第76-82页
    4.3 PMF和CMB模型解析结果对比第82-83页
    4.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5章 咸阳市大气PM_(2.5)控制对策与建议第85-91页
    5.1 颗粒物污染控制进程第85-86页
    5.2 咸阳市PM_(2.5)污染控制对策第86-9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1-95页
    6.1 结论第91-93页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附录第105-111页
致谢第111-113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3-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泥厌氧反应器搅拌机理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下一篇:西安浐河流域硝酸盐氮同位素及氮循环示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