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3-15页 |
2.1.1 主要抗体 | 第13-1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4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4-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18页 |
2.2.1 小梁细胞培养与鉴定 | 第15页 |
2.2.2 体外培养细胞加压模型的制备 | 第15-16页 |
2.2.3 SD大鼠眼高压模型的建立 | 第16页 |
2.2.4 小梁网组织的取材与切片 | 第16-17页 |
2.2.5 细胞爬片与在体组织切片的免疫化学染色 | 第17页 |
2.2.6 台盼蓝染色 | 第17页 |
2.2.7 HE(苏木精-伊红)染色 | 第17-18页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18-19页 |
3 结果 | 第19-27页 |
3.1 小梁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 第19页 |
3.2 压力致伤后小梁细胞的生长存活与黏附功能 | 第19-20页 |
3.3 压力致伤后小梁细胞中BACE1的表达变化 | 第20-27页 |
3.3.1 体外培养细胞的BACE1免疫染色 | 第20页 |
3.3.2 SD大鼠眼球小梁的BACE1免疫染色结果 | 第20-21页 |
3.3.3 人眼小梁的BACE1免疫染色结果 | 第21-27页 |
4 讨论 | 第27-32页 |
4.1 小梁细胞培养及体外压力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27-28页 |
4.2 不同压力对小梁细胞的损伤作用 | 第28-30页 |
4.3 不同压力损伤后小梁细胞内BACE1表达上调 | 第30-32页 |
5 结论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9页 |
综述 | 第39-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