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导言 | 第13-20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2.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1.3.2 博弈分析法 | 第18页 |
1.3.3 模拟分析法 | 第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0-28页 |
2.1 重点钢铁企业搬迁的理论基础:飞地经济 | 第20-22页 |
2.1.1 国外研究 | 第20-21页 |
2.1.2 国内研究 | 第21-22页 |
2.2 重点钢铁企业搬迁的税收影响:已有案例 | 第22-24页 |
2.2.1 首钢搬迁 | 第23页 |
2.2.2 马钢(合肥)钢铁搬迁 | 第23-24页 |
2.3 重点钢铁企业搬迁的税收出路:总部经济 | 第24-26页 |
2.3.1 国外研究 | 第25页 |
2.3.2 国内研究 | 第25-26页 |
2.4 现有文献的总结与评述 | 第26-28页 |
第3章 济钢搬迁税收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28-36页 |
3.1 济钢搬迁分析 | 第28-32页 |
3.1.1 济钢历史沿革 | 第28-29页 |
3.1.2 济钢搬迁原因 | 第29-31页 |
3.1.3 济钢搬迁进程 | 第31-32页 |
3.2 济钢税收缴纳现状 | 第32-36页 |
3.2.1 济钢税收缴纳的总量和结构 | 第32-34页 |
3.2.2 济钢对济南市的税收贡献 | 第34-36页 |
第4章 济钢搬迁税收问题的博弈分析 | 第36-45页 |
4.1 相关利益群体行为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4.1.1 企业——总部经济的潜在发展者 | 第36-37页 |
4.1.2 地方政府——总部经济的引导者 | 第37页 |
4.1.3 国税局——总部经济的间接驱动者 | 第37-38页 |
4.2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38-45页 |
4.2.1 企业对于总部所在地不存在偏好 | 第38-40页 |
4.2.2 企业对于总部所在地存在偏好 | 第40-45页 |
第5章 济钢搬迁税收影响的量化分析 | 第45-58页 |
5.1 短期税收影响量化分析 | 第45-48页 |
5.1.1 直接短期效应 | 第45-46页 |
5.1.2 间接短期效应 | 第46-48页 |
5.2 中长期税收影响量化分析 | 第48-58页 |
5.2.1 济钢搬迁后3-5年的“税收潜力” | 第48-52页 |
5.2.2 济钢的中长期“税收延续” | 第52-54页 |
5.2.3 济钢的中长期“税收替代” | 第54-58页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短期政策建议 | 第59页 |
6.2.1 加强税收征管 | 第59页 |
6.2.2 税收优惠重新认定 | 第59页 |
6.3 中长期政策建议 | 第59-63页 |
6.3.1 推动总部经济建设 | 第60-61页 |
6.3.2 搬迁企业旧址及其他园区新产业选择与引进 | 第61页 |
6.3.3 适应城市转型调整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