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论文

重构农村:“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政治动员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绪论第12-23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三、政治动员的基本理论第17-21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1-23页
第一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概述第23-29页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发起第23-27页
  一、"农业学大寨"的时代背景第23-25页
  二、"农业学大寨"运动过程回顾第25-27页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目的第27-29页
  一、建构共意与价值重铸第27-28页
  二、巩固政权与重塑农村第28-29页
第二章 国家与政党:"农业学大寨"的动员主体第29-37页
 第一节 政治动员主体第29-30页
  一、中国共产党第29页
  二、国家政权机构第29-30页
  三、政治精英第30页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主体特征及现实条件第30-37页
  一、党、国家、农村关系的重构:动员的政治前提第30-32页
  二、落后的经济状况和计划经济体制:动员的经济基础第32-33页
  三、对毛泽东"克理斯玛"式权威的崇拜:动员的心理基础第33页
  四、政治动员的惯性与历史传承:动员的"路径依赖"第33-35页
  五、政治传播的管制性和选择性:动员的必要条件第35-37页
第三章 农民:"农业学大寨"的动员客体第37-45页
 第一节 农民的界定第37-39页
 第二节 "农业学大寨"中的农民及其特征第39-45页
  一、经济上的贫困状态第39-40页
  二、政治上的二元对立性第40-43页
  三、文化上的传承与变动性第43-45页
第四章 "农业学大寨"中政治动员的方法与特点第45-52页
 第一节 政治动员的方法第45-47页
  一、政治宣传与造势第45-46页
  二、树立与神化典型第46页
  三、思想教育与舆论强制第46-47页
 第二节 政治动员的特点第47-52页
  一、从构建利益认同到阶级斗争的动员理念第48页
  二、从宣传教育到政治管制的动员控制机制第48-49页
  三、从诱制性动员到强制性动员的动员形式第49-50页
  四、从官僚主义动员到领袖魅力型动员的动员类型第50-52页
第五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政治动员的效应第52-59页
 第一节 重构农村:"农业学大寨"动员目标的实现第52-56页
  一、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第52-53页
  二、政治农民的产生第53-54页
  三、农村政治文化的建构第54-55页
  四、农村政治秩序的重建第55-56页
 第二节 政治秩序的脆弱本质:动员的负面效应第56-59页
  一、个人主体性的迷失第57页
  二、群众运动的非理性第57-58页
  三、政治参与的扭曲第58-59页
结语第59-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后记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国初期新政权在上海郊区农村的征粮问题(1949-1953年)
下一篇:“息楼”与“息楼中人”--清末上海知识人活动空间与知识人群体的个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