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意义第15页
    1.3 研究思路第15-16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页
    1.5 本文的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18-25页
    2.1 高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特征第18-20页
        2.1.1 高技术产业的内涵及特点第18-19页
        2.1.2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及特点第19-20页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1页
        2.2.1 国外研究现状第20页
        2.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1页
    2.3 理论基础第21-25页
        2.3.1 灰色系统理论第21-23页
        2.3.2 协同发展理论第23-25页
第三章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关系分析第25-29页
    3.1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内涵与类型分析第25-27页
        3.1.1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内涵第25页
        3.1.2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类型第25-27页
    3.2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第27-29页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第29-38页
    4.1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29-31页
        4.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29页
        4.1.2 生产服务业及高技术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第29-31页
    4.2 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第31-32页
        4.2.1 数据标准化第31页
        4.2.2 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第31-32页
    4.3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模型的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水平测度模型构建第32-38页
        4.3.1 灰色关联模型比较第32-33页
        4.3.2 灰色关联度模型的改进与选择第33-37页
        4.3.3 构建协调度模型第37-38页
第五章 安徽省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实证分析第38-58页
    5.1 安徽省概况第38-39页
    5.2 高技术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第39-46页
        5.2.1 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第39-44页
        5.2.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第44-46页
    5.3 安徽省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度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第46-54页
        5.3.1 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度评价过程第46-53页
        5.3.2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水平结果分析第53-54页
    5.4 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策第54-5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6.1 主要结论与研究成果第58-59页
    6.2 研究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三板”挂牌公司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