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采空区及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地压监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相关技术要点和难题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15-23页 |
2.1 矿区地质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地层 | 第15页 |
2.1.2 构造 | 第15-16页 |
2.1.3 岩浆岩 | 第16页 |
2.1.4 围岩蚀变 | 第16页 |
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16-17页 |
2.2.1 矿体赋存层位及矿层产状、形态 | 第16-17页 |
2.2.2 矿体围岩及夹石 | 第17页 |
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 | 第17-18页 |
2.4 回采现状 | 第18-19页 |
2.5 开采技术条件 | 第19-20页 |
2.6 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 | 第20-22页 |
2.6.1 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6.2 试验结果 | 第2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工程地质调查及岩体质量评价 | 第23-33页 |
3.1 工程地质调查 | 第23-28页 |
3.1.1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 第23页 |
3.1.2 矿岩体节理特性统计分析 | 第23-27页 |
3.1.3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 第27-28页 |
3.2 岩体质量评价 | 第28-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与矿柱三维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 | 第33-67页 |
4.1 FLAC3D程序介绍及计算求解过程 | 第33-35页 |
4.1.1 FLAC3D软件简介 | 第33页 |
4.1.2 计算循环及数值模拟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4.2 仿真模型构建 | 第35-43页 |
4.2.1 几何模型 | 第35-36页 |
4.2.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 | 第36-41页 |
4.2.3 模型的初始平衡 | 第41-43页 |
4.3 历史开采过程及技术思路 | 第43-45页 |
4.4 回采过程及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证 | 第45-62页 |
4.4.1 矿区回采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 第45-54页 |
4.4.2 矿区北端充填前后的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54-59页 |
4.4.3 南当厂矿矿区开采现状稳定性分析 | 第59-62页 |
4.5 3 | 第62-64页 |
4.5.1 南一采空区在矿山充填前后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62-63页 |
4.5.2 南七采空区在矿山充填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63-64页 |
4.6 矿岩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与矿柱地压监测与预测技术方案研究 | 第67-83页 |
5.1 井下监测总体目标、原则及技术路线 | 第67-69页 |
5.1.1 监测总体目标 | 第67页 |
5.1.2 监测总体原则及地点 | 第67-68页 |
5.1.3 监测方式的选择 | 第68-69页 |
5.1.4 监测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69页 |
5.2 地压监测方案设计 | 第69-82页 |
5.2.1 监测方案一(重点监测采空区及矿柱破坏严重区域) | 第70-76页 |
5.2.2 监测方案二(主要回采中段全覆盖监测) | 第76-81页 |
5.2.3 方案初步比较 | 第81-82页 |
5.3 结论与建议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3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83-84页 |
6.3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