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

南当厂矿采空区和矿柱稳定性分析及地压监测方案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引言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采空区及矿柱稳定性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地压监测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 相关技术要点和难题第12-1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4页
    1.5 技术路线第14-15页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第15-23页
    2.1 矿区地质特征第15-16页
        2.1.1 地层第15页
        2.1.2 构造第15-16页
        2.1.3 岩浆岩第16页
        2.1.4 围岩蚀变第16页
    2.2 矿床地质特征第16-17页
        2.2.1 矿体赋存层位及矿层产状、形态第16-17页
        2.2.2 矿体围岩及夹石第17页
    2.3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第17-18页
    2.4 回采现状第18-19页
    2.5 开采技术条件第19-20页
    2.6 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第20-22页
        2.6.1 试验方法第20-22页
        2.6.2 试验结果第22页
    2.7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工程地质调查及岩体质量评价第23-33页
    3.1 工程地质调查第23-28页
        3.1.1 调查的目的和内容第23页
        3.1.2 矿岩体节理特性统计分析第23-27页
        3.1.3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第27-28页
    3.2 岩体质量评价第28-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四章 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与矿柱三维数值模拟与稳定性分析第33-67页
    4.1 FLAC3D程序介绍及计算求解过程第33-35页
        4.1.1 FLAC3D软件简介第33页
        4.1.2 计算循环及数值模拟技术路线第33-35页
    4.2 仿真模型构建第35-43页
        4.2.1 几何模型第35-36页
        4.2.2 本构模型及材料属性第36-41页
        4.2.3 模型的初始平衡第41-43页
    4.3 历史开采过程及技术思路第43-45页
    4.4 回采过程及模型的可靠性分析论证第45-62页
        4.4.1 矿区回采过程及稳定性分析第45-54页
        4.4.2 矿区北端充填前后的模型稳定性分析第54-59页
        4.4.3 南当厂矿矿区开采现状稳定性分析第59-62页
    4.5 3第62-64页
        4.5.1 南一采空区在矿山充填前后的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第62-63页
        4.5.2 南七采空区在矿山充填前后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与分析第63-64页
    4.6 矿岩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第64-66页
    4.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1000m及以上中段采空区与矿柱地压监测与预测技术方案研究第67-83页
    5.1 井下监测总体目标、原则及技术路线第67-69页
        5.1.1 监测总体目标第67页
        5.1.2 监测总体原则及地点第67-68页
        5.1.3 监测方式的选择第68-69页
        5.1.4 监测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第69页
    5.2 地压监测方案设计第69-82页
        5.2.1 监测方案一(重点监测采空区及矿柱破坏严重区域)第70-76页
        5.2.2 监测方案二(主要回采中段全覆盖监测)第76-81页
        5.2.3 方案初步比较第81-82页
    5.3 结论与建议第82-8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主要结论第83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83-84页
    6.3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爆破震动作用下南芬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分析
下一篇:AISI316L不锈钢与TC4钛合金异种金属焊接组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