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缩略词表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4页 |
1.1 脑中风疾病的介绍 | 第10-11页 |
1.1.1 脑中风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 第10-11页 |
1.1.2 脑中风的分类及特点 | 第11页 |
1.2 小胶质细胞的研究情况 | 第11-17页 |
1.2.1 小胶质细胞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其重要的表面标记分子 | 第11-13页 |
1.2.2 小胶质细胞的激活 | 第13-14页 |
1.2.3 小胶质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和神经病理状态下的主要功能 | 第14-15页 |
1.2.4 小胶质细胞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5 小质细胞的体外培养的介绍和体外氧糖剥夺模型的应用的介绍 | 第16-17页 |
1.3 细胞凋亡 | 第17-19页 |
1.3.1 细胞凋亡的现象及其信号通路简介 | 第17-18页 |
1.3.2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4 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周期的简介 | 第19-21页 |
1.4.1 细胞的增殖 | 第19-20页 |
1.4.2 细胞的周期 | 第20-21页 |
1.5 孕酮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6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1.1 用于获取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实验动物来源介绍 | 第24页 |
2.1.2 BV-2小胶质瘤细胞的来源介绍 | 第24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2.3 主要仪器和耗材 | 第25-26页 |
2.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26-29页 |
2.4.1 DMEM高糖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页 |
2.4.2 DMEM无糖培养基的配制 | 第26页 |
2.4.3 Hanks缓冲液的配制 | 第26-27页 |
2.4.4 EDTA的配制 | 第27页 |
2.4.5 胰酶溶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4.6 EBSS缓冲液的配制 | 第27页 |
2.4.7 脱氧核糖核酸酶Ⅰ的工作液的配制(DNase I的溶液) | 第27页 |
2.4.8 PBS缓冲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4.9 PBS-T的配制 | 第28页 |
2.4.10 细胞冻存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4.11 多聚赖氨酸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4.12 孕酮的配制 | 第28页 |
2.4.13 Hoechst 33258染色液的配制 | 第28页 |
2.4.14 PI染色液的配制 | 第28-29页 |
2.4.15 RNase-A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4.16 MTT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4.17 BrdU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2.5 实验方法 | 第29-39页 |
2.5.1 胶质细胞的原代混合培养 | 第29-31页 |
2.5.2 原代小胶质细胞的纯化培养 | 第31页 |
2.5.3 BV-2小胶质瘤细胞的培养 | 第31-32页 |
2.5.4 氧糖剥夺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2.5.5 孕酮处理各组细胞 | 第33页 |
2.5.6 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 | 第33-34页 |
2.5.7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V-2细胞的Iba-1的表达情况 | 第34页 |
2.5.8 MTT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34-35页 |
2.5.9 流式细胞术检测BV-2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周期 | 第35-36页 |
2.5.10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BV-2细胞凋亡 | 第36-37页 |
2.5.11 BrdU掺入法检测BV-2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第37-38页 |
2.5.12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9-61页 |
3.1 原代小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形态学变化和细胞数目变化 | 第39-41页 |
3.1.1 形态学变化 | 第39-41页 |
3.1.2 细胞数目变化 | 第41页 |
3.2 原代小胶质细胞经OGD处理或OGD联合孕酮处理后形态学变化和细胞数目变化 | 第41-45页 |
3.2.1 形态学变化 | 第42-44页 |
3.2.2 细胞数目变化 | 第44-45页 |
3.3 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凋亡 | 第45-48页 |
3.3.1 凋亡形态学变化 | 第45-47页 |
3.3.2 原代小胶质细胞经OGD处理后凋亡率变化 | 第47页 |
3.3.3 原代小胶质细胞经OGD联合孕酮处理后凋亡率变化 | 第47-48页 |
3.4 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V-2小胶质瘤细胞Iba-1表达 | 第48-49页 |
3.5 MTT法绘制BV-2小胶质瘤细胞生长曲线 | 第49-50页 |
3.6 MTT法检测不同OGD处理时间对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0-51页 |
3.7 不同浓度孕酮对OGD处理6小时后BV-2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1-52页 |
3.8 相差显微术观察BV-2细胞经OGD和/或孕酮处理后形态学变化 | 第52-53页 |
3.9 流式细胞术分析BV-2细胞经OGD和/或孕酮处理后细胞周期变化 | 第53-56页 |
3.10 Annexin V-FITC/PI法检测BV-2细胞经OGD和/或孕酮处理后凋亡情况 | 第56-58页 |
3.11 BrdU掺入法检测BV-2细胞经OGD和/或孕酮处理后细胞增殖 | 第58-6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1-65页 |
4.1 小胶质细胞对神经类疾病的治疗作用的初步讨论 | 第61页 |
4.2 孕酮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相关治疗的探讨 | 第61-62页 |
4.3 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和BV-2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 第62-63页 |
4.4 实验技术讨论及优化 | 第63-64页 |
4.5 通过体内模型的新方法研究小胶质细胞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5-6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