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太阳能空气供暖系统 | 第14-15页 |
1.2.2 建筑蓄热体蓄热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围护结构与其他系统的耦合作用研究 | 第16-18页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8页 |
1.3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SAC-HIW供暖系统传热过程分析及性能指标 | 第21-31页 |
2.1 系统原理 | 第21-22页 |
2.2 系统传热过程 | 第22-26页 |
2.2.1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过程 | 第22-24页 |
2.2.2 空心通风内墙传热过程 | 第24-26页 |
2.3 性能指标 | 第26-30页 |
2.3.1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性能指标 | 第26-27页 |
2.3.2 空心通风内墙性能指标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SAC-HIW供暖系统传热计算方法 | 第31-42页 |
3.1 传热计算方法选择 | 第31-32页 |
3.2 空心通风内墙传热计算方法验证 | 第32-39页 |
3.2.1 物理模型 | 第32-33页 |
3.2.2 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3.2.3 稳态传热计算验证 | 第34-37页 |
3.2.4 非稳态传热计算验证 | 第37-39页 |
3.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计算方法验证 | 第39-41页 |
3.3.1 集热器模型 | 第39-40页 |
3.3.2 结果对比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SAC-HIW供暖系统适应性分析 | 第42-56页 |
4.1 建筑概况 | 第42-43页 |
4.2 围护结构设计 | 第43-45页 |
4.2.1 透明围护结构设计 | 第43页 |
4.2.2 非透明围护结构设计 | 第43-45页 |
4.3 室内温度分析 | 第45-51页 |
4.3.1 热舒适温度 | 第45-47页 |
4.3.2 室内温度分析 | 第47-51页 |
4.4 采暖负荷分析 | 第51-53页 |
4.5 系统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 | 第53-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SAC-HIW供暖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9页 |
5.1 内墙材料与厚度 | 第56-61页 |
5.2 窗墙比与集热面积 | 第61-62页 |
5.3 集热器循环风量 | 第62-64页 |
5.4 太阳辐射强度 | 第64-65页 |
5.5 室外空气温度 | 第65-66页 |
5.6 外围护结构性能 | 第66-6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SAC-HIW供暖系统工程应用研究 | 第69-77页 |
6.1 建筑概况 | 第69页 |
6.2 围护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6.3 实验测试结果 | 第70-71页 |
6.3.1 室外环境参数 | 第70页 |
6.3.2 测试房间内外温度 | 第70-71页 |
6.4 SAC-HIW供暖系统应用分析 | 第71-75页 |
6.4.1 室内温度分析 | 第72-74页 |
6.4.2 采暖负荷分析 | 第74-7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