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文物考古论文--遗址论文

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演进与国家起源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第12页
    1.3 学术界研究状况及不足第12-18页
    1.4 本文创新之处第18页
    1.5 有关本文几个概念的阐述第18-20页
2 长江下游核心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第20-25页
    2.1 上山文化第20页
    2.2 跨湖桥文化第20-21页
    2.3 河姆渡文化第21页
    2.4 马家浜文化第21-22页
    2.5 崧泽文化第22-23页
    2.6 良渚文化第23页
    2.7 广富林文化第23-24页
    2.8 马桥文化第24-25页
3 距今约10000~7000年的平等社会第25-33页
    3.1 生产状况的初步发展第25-26页
        3.1.1 农业第25-26页
        3.1.2 手工业第26页
        3.1.3 畜牧业第26页
    3.2 距今10000~7000年的母系氏族社会第26-31页
        3.2.1 从上山遗址地下遗存看史前社会第26-27页
        3.2.2 从环太湖地区地下遗存看史前社会第27-31页
    3.3 原始宗教的萌芽第31-32页
    3.4 小结第32-33页
4 距今约7000~5500年从偶婚制家庭出现到酋邦产生第33-46页
    4.1 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发展第34-35页
        4.1.1 农业第34页
        4.1.2 手工业第34-35页
        4.1.3 畜牧业第35页
    4.2 距今7000~5500年的对偶婚社会第35-43页
        4.2.1 从宁镇地区地下遗存看史前社会第35-38页
        4.2.2 从环太湖地区地下遗存看社会组织状况第38-42页
        4.2.3 从里下河平原江苏海安青墩遗存看史前社会组织状况第42-43页
    4.3 宗教的进一步发展第43-44页
    4.4 小结第44-46页
5 距今约5500~4000年从专偶制家庭出现至早期国家萌生第46-78页
    5.1 生产状况的繁荣第46-48页
        5.1.1 农业第46-47页
        5.1.2 手工业第47-48页
        5.1.3 畜牧业第48页
    5.2 距今5500~4000年专偶制家庭的出现与普及第48-61页
        5.2.1 从环太湖地区地下遗存看专偶制家庭出现第48-60页
        5.2.2 从皖中地区安徽肥西塘岗遗址地下遗存看专偶制家庭的出现第60-61页
    5.3 阶级分化的出现与加剧第61-72页
        5.3.1 大型墓地第61-66页
        5.3.2 人殉第66页
        5.3.3 集三权于一身的首脑的出现第66-72页
    5.4 古城与宫殿第72-74页
        5.4.1 大型城址-良渚古城第72-74页
        5.4.2 高规格建筑和大型粮仓第74页
    5.5 关于酋邦还是早期国家的看法第74-76页
    5.6 小结第76-78页
6 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的地位与特点第78-84页
    6.1 生产力状况与周边地区的比较第78-81页
        6.1.1 农业与周边地区的比较第78-79页
        6.1.2 手工业与周围地区的比较第79-81页
    6.2 社会演进与周边地区的比较第81-83页
        6.2.1 私有制和专偶制家庭的对比第81-83页
        6.2.2 城址和宫殿等体现的社会演进对比第83页
    6.3 小结第83-84页
7 结语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0页
附录A:摩尔根与恩格斯婚姻演进理论对照表第90-92页
附录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陈槃简牍研究述评
下一篇:西辽河地区史前社会演进与国家起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