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测墒补灌下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前言第11-16页
    1.1 目的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3页
    2.1 试验地概况第16页
    2.2 试验设计第16-18页
    2.3 取样方法及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8-22页
    2.4 数据分析第22-2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3-59页
    3.1 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第23-31页
        3.1.1 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水量第23-24页
        3.1.2 开花期和成熟期0-2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24-25页
        3.1.3 麦田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第25-27页
        3.1.4 全生育期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第27-28页
        3.1.5 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贮水消耗量第28-29页
        3.1.6 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第29-31页
    3.2 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小麦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第31-48页
        3.2.1 旗叶光合特性第31-36页
            3.2.1.1 旗叶净光合速率(Pn)第31-32页
            3.2.1.2 旗叶蒸腾速率(Tr)第32-33页
            3.2.1.3 旗叶气孔导度(Gs)第33-35页
            3.2.1.4 旗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第35-36页
        3.2.2 旗叶叶绿素含量第36-37页
        3.2.3 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第37-40页
            3.2.3.1 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第37-38页
            3.2.3.2 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第38-39页
            3.2.3.3 旗叶光化学猝灭系数(qp)第39-40页
        3.2.4 群体冠层特性第40-42页
            3.2.4.1 冠层叶面积指数(LAI)第40-41页
            3.2.4.2 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透射率和反射率第41-42页
        3.2.5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42-45页
            3.2.5.1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第42-43页
            3.2.5.2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43-45页
        3.2.6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45-48页
            3.2.6.1 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第45-46页
            3.2.6.2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第46-47页
            3.2.6.3 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第47-48页
    3.3 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第48-54页
        3.3.1 氮素积累与转运第48-52页
            3.3.1.1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第48-49页
            3.3.1.2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积累和分配第49-50页
            3.3.1.3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第50-52页
        3.3.2 开花期、成熟期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52-54页
    3.4 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的影响第54-57页
        3.4.1 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第54-55页
        3.4.2 旗叶丙二醛(MDA)含量第55-56页
        3.4.3 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第56-57页
    3.5 不同施肥灌溉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第57-59页
4 讨论第59-64页
    4.1 施肥灌溉方式与小麦耗水特性第59页
    4.2 施肥灌溉方式与小麦光合特性第59-61页
    4.3 施肥灌溉方式与干物质积累转运第61页
    4.4 施肥灌溉方式与对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土壤硝态氮运移第61-62页
    4.5 施肥灌溉方式与小麦旗叶衰老特性第62-63页
    4.6 施肥灌溉方式与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第63-64页
5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致谢第71-72页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硒对桔梗生长效应研究
下一篇:利用SmPAL1基因调控丹参中丹酚酸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