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追诉时效的内涵 | 第10-16页 |
| 一、追诉时效的正当性依据 | 第10-12页 |
| (一)追诉时效的主观依据 | 第10-11页 |
| (二)追诉时效的客观依据 | 第11-12页 |
| 二、追诉时效与其他时效的辨析 | 第12-16页 |
| (一)追诉时效与诉讼时效 | 第12-14页 |
| (二)追诉时效与行刑时效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追诉时效的起算时点 | 第16-26页 |
| 一、一般情形下追诉时效的起算 | 第16-17页 |
| (一)何为“犯罪之日” | 第16页 |
| (二)何为“犯罪行为终了” | 第16-17页 |
| 二、特殊犯罪形态的追诉时效起算 | 第17-26页 |
| (一)结果犯的追诉时效起算 | 第17-19页 |
| (二)同种数罪的追诉时效起算 | 第19-20页 |
| (三)牵连犯的追诉时效起算 | 第20-22页 |
| (四)结果加重犯的追诉时效起算 | 第22-24页 |
| (五)持有型犯的追诉时效起算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追诉时效的停止时点 | 第26-33页 |
| 一、何为“追诉” | 第26-31页 |
| (一)立案说辨析 | 第26-29页 |
| (二)移送审查起诉说驳议 | 第29-30页 |
| (三)公诉或自诉说略评 | 第30-31页 |
| (四)审判说简释 | 第31页 |
| 二、追诉时效停止后的法律效果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追诉时效的期限 | 第33-43页 |
| 一、追诉时效期限的确定因素 | 第33-34页 |
| (一)与社会危害性相适应 | 第33-34页 |
| (二)与再犯危险性相适应 | 第34页 |
| 二、我国追诉期限的确定规则之评析 | 第34-36页 |
| (一)主要适用主体与量刑主体不一致 | 第34-35页 |
| (二)同一追诉期限对应的犯罪严重程度差异过大 | 第35页 |
| (三)与法定刑相对应的可分性不强 | 第35页 |
| (四)以刑期为标准难以涵盖所有犯罪类型 | 第35-36页 |
| 三、特殊情形下追诉时效期限的确定 | 第36-40页 |
| (一)共犯中减轻情节下的追诉期限 | 第36页 |
| (二)刑罚为非有期徒刑罪名的追诉期限 | 第36-40页 |
| 四、我国刑法中不受追诉时效期限限制的情形 | 第40-43页 |
| (一)对我国刑法第八十八条的解读 | 第40-41页 |
| (二)二十年后再追诉的启动要件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47页 |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