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 大陆方面 | 第10-13页 |
(二) 港台方面 | 第13-14页 |
(三) 国外方面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元丰南郊祭祀礼仪制度改革的起因、背景与机构 | 第19-31页 |
一、 元丰南郊祭祀礼仪制度改革的起因 | 第19-22页 |
二、 元丰南郊祭祀礼制改革的学术与政治背景 | 第22-27页 |
(一) 学术背景:一道德 | 第23-25页 |
(二) 政治背景:正统之辨 | 第25-27页 |
三、 元丰南郊祭祀礼制改革主要机构: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 | 第27-31页 |
(一) 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设置的时间 | 第27-28页 |
(二) 详定郊庙奉祀礼文所废罢的时间 | 第28-29页 |
(三) 礼官的任命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元丰南郊祭祀礼制改革的内容 | 第31-61页 |
一、 罢勘契 | 第31-35页 |
(一) 勘契制度的出现 | 第31-32页 |
(二) 勘契形制及使用方法 | 第32-33页 |
(三) 勘契礼制的废罢 | 第33-35页 |
二、 改祭祀向位之制 | 第35-39页 |
(一) 向位礼制问题及其经典依据 | 第35-37页 |
(二) 向位礼制改革的措施 | 第37-38页 |
(三) 向位礼制改革的等级身分根据 | 第38-39页 |
三、 改降神送神之制 | 第39-45页 |
(一) 《周礼》记载降神之法的分歧及后儒的纷争 | 第40-41页 |
(二) 降神之法的改制及其经典依据 | 第41-44页 |
(三) 送神时拜礼的废除 | 第44-45页 |
四、 改升坛降坛之制 | 第45-48页 |
(一) 改革升坛之礼及其依据 | 第46-48页 |
(二) 赞卫臣僚的升坛降坛问题 | 第48页 |
五、 改搢圭执圭之制 | 第48-55页 |
(一) 大圭镇圭的涵义 | 第48-50页 |
(二) 唐礼中大圭镇圭的使用范围 | 第50-52页 |
(三) 元丰时期对使用大圭礼制的恢复及对镇圭使用方式的变革 | 第52-55页 |
六、 改饮福受胙之制 | 第55-61页 |
(一) 唐代饮福受胙礼制 | 第56页 |
(二) 北宋初期饮福受胙礼制 | 第56-57页 |
(三) 饮福受胙礼制改革及其经典依据 | 第57-61页 |
第三章 元丰详定南郊礼文对北宋后期的影响 | 第61-67页 |
一、 宋哲宗时期对元丰新修礼文的承袭与变革 | 第61-64页 |
(一) 元祐礼制对元丰南郊新礼的承袭 | 第62-63页 |
(二) 元祐礼制对元丰新礼的变革 | 第63-64页 |
二、 《政和五礼新仪》与元丰礼文的关系 | 第64-67页 |
(一) 降神送神 | 第64-65页 |
(二) 搢圭执圭 | 第65页 |
(三) 饮福受胙 | 第65-67页 |
余论 | 第67-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