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4-1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4页 |
2 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 第14页 |
2.1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2.2 分期标准 | 第14页 |
3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4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1 研究实施方案 | 第16-17页 |
1.1 临床研究设计 | 第16页 |
1.2 样本量估计 | 第16页 |
1.3 分组方法 | 第16页 |
1.4 盲法 | 第16页 |
1.5 对照方案 | 第16-17页 |
2 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2.1 常规治疗 | 第17-18页 |
2.2 中药治疗 | 第18页 |
2.3 干预措施 | 第18页 |
3 信息收集及评价 | 第18-19页 |
3.1 根据调查表格,采集病例信息(见附录 4) | 第18页 |
3.2 观察指标 (见附录 5) | 第18-19页 |
4 疗效判定 | 第19-20页 |
4.1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页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5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0页 |
6 质量控制 | 第20页 |
7 统计学方法 | 第20页 |
8 伦理学要求 | 第20-21页 |
结果 | 第21-30页 |
1 病例入选与研究完成情况 | 第21页 |
2 基线比较结果 | 第21-23页 |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 第21页 |
2.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BMI比较情况 | 第21页 |
2.3 两组患者分期分布情况 | 第21-22页 |
2.4 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指标值比较 | 第22页 |
2.5 两组治疗前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值比较 | 第22-23页 |
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3页 |
3.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 第24-25页 |
5 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相关指标值比较 | 第25-26页 |
6 两组患者治疗后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值比较 | 第26-28页 |
7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7页 |
1 现代医学对CKD的认识 | 第30-32页 |
1.1 CKD的现状、危险因素与病因 | 第30-31页 |
1.2 CKD的防治 | 第31页 |
1.3 CKD的分期治疗 | 第31-32页 |
2 中医对CKD的认识 | 第32-33页 |
3 方药分析 | 第33-34页 |
4 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4页 |
5 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5.1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5.2 临床综合疗效分析 | 第35页 |
5.3 升高eGFR、Ccr、降低Scr、BUN、ACR、Cys-C | 第35页 |
5.4 降低TG、TC、FPG | 第35-36页 |
5.5 归芪饮对24小时尿蛋白的影响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1 结论 | 第37页 |
2 不足与展望 | 第37-38页 |
正文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9页 |
文献综述 归芪饮对CKD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 | 第49-61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