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缩略词语表 | 第14-15页 |
前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第16-17页 |
1.2 植物花药及花粉发育调控机理 | 第17-23页 |
1.2.1 花药及花粉发育过程 | 第17-19页 |
1.2.2 花药及花粉发育相关基因 | 第19-23页 |
1.3 芸薹属植物核基因雄性不育分子机制 | 第23页 |
1.3.1 甘蓝型油菜核基因雄性不育 | 第23页 |
1.3.2 甘蓝核基因雄性不育 | 第23页 |
1.3.3 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 | 第23页 |
1.4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图位克隆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4.1 图位克隆 | 第24页 |
1.4.2 基于第二代测序的基因定位 | 第24-25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大白菜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的表型特征与遗传特性 | 第27-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27页 |
2.1.2 遗传分析 | 第27页 |
2.1.3 农艺性状调查 | 第27页 |
2.1.4 花器官形态观察 | 第27-28页 |
2.1.5 石蜡切片观察 | 第28页 |
2.1.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8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2.2.1 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的创制 | 第28页 |
2.2.2 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不育性的遗传特性 | 第28-29页 |
2.2.3 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的形态特征 | 第29-31页 |
2.2.4 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花药发育特征 | 第31-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大白菜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的BSR-Seq分析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4页 |
3.1.2 BSR-Seq流程 | 第34-36页 |
3.1.3 SSR标记开发 | 第36页 |
3.1.4 D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3.2.1 RNA混池样本的制备及检测 | 第36-37页 |
3.2.2 转录组测序质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3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38-39页 |
3.2.4 SNP及InDel分析 | 第39-40页 |
3.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40页 |
3.2.6 目标性状相关染色体定位 | 第40-42页 |
3.2.7 雄性不育突变基因ftms染色体定位 | 第42-43页 |
3.3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大白菜雄性不育突变基因ftms的鉴定 | 第44-61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1.1 植物材料 | 第44页 |
4.1.2 分子标记开发 | 第44页 |
4.1.3 连锁分析与遗传图谱构建 | 第44页 |
4.1.4 DNA提取 | 第44-45页 |
4.1.5 突变体ftms及其野生型‘FT’全基因组重测序 | 第45页 |
4.1.6 候选基因预测 | 第45页 |
4.1.7 候选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4.1.8 候选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第46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6-60页 |
4.2.1 雄性不育突变基因ftms精细定位 | 第46-52页 |
4.2.2 雄性不育突变基因ftms的候选基因预测 | 第52-55页 |
4.2.3 候选基因Bra010198表达模式分析 | 第55页 |
4.2.4 候选基因Bra010198家族成员鉴定 | 第55-60页 |
4.3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大白菜雄性不育突变体ftms的转录组分析 | 第61-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61页 |
5.1.2 RNA提取 | 第61页 |
5.1.3 cDNA文库构建和Illumina测序 | 第61页 |
5.1.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及其功能富集分析 | 第61-62页 |
5.1.5 qRT-PCR分析 | 第6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2页 |
5.2.1 转录组测序数据预处理 | 第62页 |
5.2.2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 第62-64页 |
5.2.3 mRNA表达谱分析 | 第64-65页 |
5.2.4 雄性不育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挖掘 | 第65-69页 |
5.2.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和KEGG代谢途径的富集分析 | 第69-71页 |
5.2.6 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 | 第71-72页 |
5.3 小结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0页 |
附录 | 第90-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