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能源危机和废水资源化 | 第11-12页 |
1.1.1 氮素污染及其危害 | 第11-12页 |
1.2 ANAMMOX反应及ANAMMOX菌生理生态学概况 | 第12-16页 |
1.2.1 ANAMMOX菌的种类 | 第13页 |
1.2.2 ANAMMOX的细胞结构与其功能 | 第13-14页 |
1.2.3 ANAMMOX菌的反应机理 | 第14-15页 |
1.2.4 ANAMMOX菌的生理特性 | 第15页 |
1.2.5 ANAMMOX菌的分布及重要地位 | 第15-16页 |
1.3 ANAMMOX菌富集培养的研究 | 第16-19页 |
1.3.1 富集培养所用的接种污泥 | 第16-17页 |
1.3.2 富集培养所用反应器 | 第17页 |
1.3.3 富集ANAMMOX菌的一些关键因素 | 第17-19页 |
1.4 厌氧氨氧化工艺现状 | 第19-20页 |
1.4.1 厌氧氨氧化工艺运行成本 | 第19页 |
1.4.2 厌氧氨氧化工艺的不足 | 第19-20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1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1 EGSB反应系统 | 第22-23页 |
2.1.2 静态试验 | 第23页 |
2.2 接种污泥和富集培养条件 | 第23-26页 |
2.2.1 接种污泥 | 第23-24页 |
2.2.2 人工合成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3 ANAMMOX-EGSB反应器的运行条件 | 第25-26页 |
2.3 检测方法 | 第26-30页 |
2.3.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2.3.2 Illumina HiSeq测序 | 第27-29页 |
2.3.3 Illmina HiSeq测序数据处理分析 | 第29-30页 |
第3章 ANAMMOX-EGSB反应器启动的研究 | 第30-52页 |
3.1 反应器启动 | 第30-34页 |
3.1.1 ANAMMOX-EGSB反应器脱氮效果 | 第30-33页 |
3.1.2 反应器启动过程中pH的变化 | 第33页 |
3.1.3 反应器启动过程中ANAMMOX活性变化 | 第33-34页 |
3.2 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 第34-50页 |
3.2.1 样品DNA浓度 | 第35页 |
3.2.2 测序数据的预处理 | 第35页 |
3.2.3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 | 第35-36页 |
3.2.4 样品复杂度分析 | 第36-42页 |
3.2.5 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演替分析 | 第42-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影响ANAMMOX处理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2-78页 |
4.1 氧对ANAMMOX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 L-半胱氨酸对ANAMMOX反应器的影响 | 第53-58页 |
4.2.1 L-半胱氨酸对ANAMMOX反应器进水DO的影响 | 第54页 |
4.2.2 L-半胱氨酸对ANAMMOX反应器pH的影响 | 第54-56页 |
4.2.3 L-半胱氨酸对ANAMMOX反应器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3 不同氮浓度及负荷对ANAMMOX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58-67页 |
4.3.1 亚硝酸氮和氨氮浓度为50mg/L时反应器脱氮效果的比较 | 第59-61页 |
4.3.2 亚硝酸氮和氨氮浓度为100mg/L时反应器脱氮效果的比较 | 第61-64页 |
4.3.3 亚硝酸氮和氨氮浓度为200mg/L时反应器脱氮效果的比较 | 第64-67页 |
4.4 不同的HRT下反应器内微生物分析 | 第67-76页 |
4.4.1 不同的HRT下反应器内种群丰度分析 | 第67页 |
4.4.2 样品DNA浓度 | 第67-69页 |
4.4.3 OTU物种注释 | 第69页 |
4.4.4 样品复杂度分析 | 第69-71页 |
4.4.5 不同的HRT下反应器种群结构差异性分析 | 第71-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历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