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污泥基生物炭和重金属对土壤性质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2页
绪论第12-23页
    0.1 引言第12页
    0.2 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现状第12-16页
        0.2.1 污泥消化产甲烷第13页
        0.2.2 污泥发酵产氢第13-14页
        0.2.3 污泥低温热解制油第14页
        0.2.4 污泥制备生物炭第14页
        0.2.5 污泥制备建材第14页
        0.2.6 污泥制备水煤浆第14-15页
        0.2.7 污泥堆肥及土地利用第15页
        0.2.8 污泥养殖技术第15页
        0.2.9 其他资源化技术第15-16页
    0.3 污泥基生物炭制备及应用现状第16-20页
        0.3.1 国内外关于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研究第16-17页
        0.3.2 污泥基生物炭的应用现状第17-18页
        0.3.3 生物炭土壤应用第18-19页
        0.3.4 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9-20页
    0.4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20页
    0.5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0-23页
        0.5.1 研究目标第20页
        0.5.2 研究意义第20-21页
        0.5.3 研究内容第21页
        0.5.4 技术路线第21页
        0.5.5 创新点第21-23页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29页
    1.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23-25页
        1.1.1 碘值测定第23页
        1.1.2 pH值检测方法第23页
        1.1.3 阳离子交换量检测方法第23页
        1.1.4 土壤及污泥基生物炭的总有机碳第23页
        1.1.5 土壤及污泥基生物炭的总氮第23页
        1.1.6 土壤的氨氮第23-24页
        1.1.7 土壤硝态氮第24页
        1.1.8 重金属总量第24页
        1.1.9 重金属形态分析(Tessier法)第24-25页
    1.2 土壤生物学性质分析第25页
        1.2.1 过氧化氢酶活性第25页
        1.2.2 脲酶活性第25页
        1.2.3 细菌及真菌总数第25页
    1.3 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计算第25-26页
    1.4 盆栽实验设置第26-27页
    1.5 设备及药剂第27-29页
第二章 污泥基生物炭的制备第29-36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制备条件初步筛选第29-33页
        2.2.1 热解温度对污泥基生物炭碘值的影响第29-30页
        2.2.2 热解时间对污泥基生物炭碘值的影响第30-31页
        2.2.3 KOH溶液对污泥基生物炭碘值的影响第31-32页
        2.2.4 氮气流量对污泥基生物炭碘值的影响第32-33页
    2.3 制备条件的优化第33-35页
        2.3.1 响应曲面实验结果第33-35页
        2.3.2 响应曲面设计优化结果第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污泥基生物炭施用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第36-56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土壤理化性质第36-43页
        3.2.1 污泥基生物炭及掺杂后土壤的理化性质第36-37页
        3.2.2 污泥基生物炭对pH的影响第37-38页
        3.2.3 污泥基生物炭对含水率的影响 273.2.4 污泥基生物炭对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第38-39页
        3.2.4 污泥基生物炭对阳离子交换量的影响第39-40页
        3.2.5 污泥基生物炭对总有机碳的影响第40-41页
        3.2.6 污泥基生物炭对氮素的影响第41-43页
    3.3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第43-50页
        3.3.1 污泥基生物炭对Cd形态分布的影响第43-45页
        3.3.2 污泥基生物炭对Cu形态分布的影响第45-48页
        3.3.3 污泥基生物炭对Zn形态分布的影响第48-50页
    3.4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第50-53页
        3.4.1 污泥基生物炭对脲酶活性的影响第50-51页
        3.4.2 污泥基生物炭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第51-52页
        3.4.3 污泥基生物炭对微生物的影响第52-53页
    3.5 污泥基生物炭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第53-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重金属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第56-62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56-57页
    4.3 重金属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57-59页
    4.4 水稻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第59-61页
    4.5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62-77页
    5.1 引言第62页
    5.2 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62-64页
        5.2.1 污泥基生物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第62-63页
        5.2.2 污泥基生物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第63-64页
    5.3 Cd和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64-68页
        5.3.1 Cd和污泥基生物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第64-66页
        5.3.2 Cd和污泥基生物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第66-68页
    5.4 Cu和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68-72页
        5.4.1 Cu和污泥基生物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第68-70页
        5.4.2 Cu和污泥基生物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第70-72页
    5.5 Zn和污泥基生物炭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72-76页
        5.5.1 Zn和污泥基生物炭对CH_4排放的影响第72-74页
        5.5.2 Zn和污泥基生物炭对N_2O排放的影响第74-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6.1 结论第77-79页
    6.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6-88页
致谢第88-90页
个人简历第90-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aOH-Na2CO3混合亚熔盐介质中钾长石的分解及其综合利用
下一篇:纳米铁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吸附—类Fenton联合降解2,4-二氯苯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