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朋友圈”互动行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目的第12页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第12-14页
        1.2.1 研究意义第13页
        1.2.2 创新点第13-14页
    1.3 微信“朋友圈”相关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微信“朋友圈”属性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2 微信“朋友圈”互动行为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页
        1.4.1 文献分析法第18页
        1.4.2 问卷调查法第18页
    1.5 相关理论解读第18-21页
        1.5.1 长尾理论第19页
        1.5.2 强弱关系理论第19页
        1.5.3 私密性空间理论第19-21页
第二章 微信“朋友圈”的发展与构成第21-30页
    2.1 微信“朋友圈”的起源与应用第21-23页
    2.2 “朋友圈”好友构成及特征第23-25页
        2.2.1 微信“朋友圈”好友的形成第23-24页
        2.2.2 微信“朋友圈”的层级性第24-25页
    2.3 微信“朋友圈”的属性特征第25-28页
        2.3.1 微信“朋友圈”与强弱关系第25-27页
        2.3.2 微信“朋友圈”与私密性空间第27-28页
    2.4 微信“朋友圈”信息互动特征第28-30页
        2.4.1 信息获取偶然性第28-29页
        2.4.2 信息沟通浅层性第29页
        2.4.3 信息反馈分散性第29-30页
第三章 微信“朋友圈”互动行为建构第30-38页
    3.1 认知行为对象第31-34页
        3.1.1 微信“朋友圈”的内容认知第31-32页
        3.1.2 微信“朋友圈”的关系认知第32-34页
    3.2 互动行为动机第34-36页
        3.2.1 内容归属动机第34页
        3.2.2 社会交往动机第34-35页
        3.2.3 自我呈现与满足动机第35-36页
    3.3 互动方式第36-38页
        3.3.1 单独“点赞”行为第36-37页
        3.3.2 单独“评论”行为第37页
        3.3.3 “点赞”且“评论”行为第37-38页
第四章 微信“朋友圈”互动行为效果研究设计第38-42页
    4.1 问卷研究设计第38-40页
        4.1.1 问卷设计第38-39页
        4.1.2 问卷样本选择与发放第39-40页
    4.2 数据收集与统计第40-42页
        4.2.1 问卷回收第40页
        4.2.2 样本基本情况统计第40-42页
第五章 微信“朋友圈”及互动行为分析第42-61页
    5.1 微信“朋友圈”的属性分析第42-52页
        5.1.1 失控的弱关系长尾第44-47页
        5.1.2 私密性空间的消解——权力空间的入侵第47-52页
    5.2 变味的互动行为第52-61页
        5.2.1 点赞行为的异化第54-57页
        5.2.2 评论意义的退化第57-61页
第六章 总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附录: 关于微信“朋友圈”互动情况的调查问卷第64-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时代的PGC短视频传播研究
下一篇:话题类微博传播特点研究--以最美COSER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