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一 研究的主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思路 | 第17-24页 |
| 三 研究范围与特别说明 | 第24-27页 |
| 第二章 关中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综述 | 第27-187页 |
| 第一节 西安地区有纪年造像(碑)综述、分期及样式特征 | 第27-66页 |
| 一 西安地区有纪年造像和造像碑的综述 | 第27-59页 |
| 二 西安地区造像及造像碑的分期 | 第59-61页 |
| 三 造像(碑)的样式特征 | 第61-66页 |
| 第二节 长武县有纪年造像(碑)综述 | 第66-82页 |
| 一 有纪年的造像及造像碑综述 | 第67-73页 |
| 二 分期 | 第73-75页 |
| 三 长武造像的区域特征 | 第75-76页 |
| 四 造像题材、信仰与图像来源 | 第76-79页 |
| 五 构图特征及布局、雕刻手法 | 第79-80页 |
| 六 造像的信仰群体 | 第80-82页 |
| 第三节 富平县有纪年造像碑综述 | 第82-93页 |
| 第四节 耀县药王山造像碑综述 | 第93-142页 |
| 一 北魏几个造像碑面序的确认与部分有纪年造像碑综述 | 第94-109页 |
| 二 西魏有纪年造像碑(含造像座)综述 | 第109-117页 |
| 三 北周有纪年造像碑(含造像座)综述 | 第117-128页 |
| 四 隋代有纪年造像碑综述 | 第128-142页 |
| 第五节 关中其它县区有纪年造像碑综述 | 第142-187页 |
| 临潼区 | 第142-155页 |
| 咸阳市 | 第155-158页 |
| 泾阳县 | 第158-165页 |
| 三原县 | 第165-166页 |
| 户县 | 第166-167页 |
| 麟游县 | 第167-168页 |
| 扶风县 | 第168-169页 |
| 永寿县 | 第169-171页 |
| 彬县 | 第171-173页 |
| 华县 | 第173-179页 |
| 白水县 | 第179-183页 |
| 蒲城 | 第183-184页 |
| 蓝田县 | 第184-187页 |
| 第三章 关中地区造像碑的分期、龛形和图像演变 | 第187-256页 |
| 第一节 关中地区造像碑的分期 | 第187-225页 |
| 一 关中地区造像碑的类型 | 第187-208页 |
| 二 关中地区造像碑的分期和样式特征 | 第208-225页 |
| 第二节 关中造像碑的龛形及演变 | 第225-234页 |
| 一 造像碑的龛形 | 第225-234页 |
| 二 龛形的演变 | 第234页 |
| 第三节 关中造像碑上主要图像的演变 | 第234-256页 |
| 一 结跏趺坐佛像的演变 | 第235-237页 |
| 二 胁侍菩萨的演变 | 第237-239页 |
| 三 胁侍弟子的演变 | 第239页 |
| 四 交脚菩萨(佛)像的演变 | 第239-240页 |
| 五 倚坐式菩萨(佛)的演变 | 第240-241页 |
| 六 结跏趺坐道像的演变 | 第241-243页 |
| 七 胁侍真人的演变 | 第243-244页 |
| 八 飞天的演变 | 第244页 |
| 九 狮子的演变 | 第244-247页 |
| 十 供养人的演变 | 第247-249页 |
| 十一 香炉的演变 | 第249-256页 |
| 第四章 关中地区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256-342页 |
| 第一节 西安地区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256-281页 |
| 第二节 长武县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281-298页 |
| 第三节 富平县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298-302页 |
| 第四节 耀县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302-342页 |
| 一 北魏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302-313页 |
| 二 西魏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313-316页 |
| 三 北周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316-337页 |
| 四 隋代无纪年造像碑综述与年代考证 | 第337-342页 |
| 结论 | 第342-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354页 |
| 致谢 | 第354-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