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3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国内外城乡关系的概念辨析及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2.1 概念辨析 | 第16-21页 |
2.1.1 区域、城市与乡村 | 第16-17页 |
2.1.2 城市化 | 第17-18页 |
2.1.3 城市群 | 第18页 |
2.1.4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 第18-21页 |
2.2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人地关系论 | 第21页 |
2.2.2 系统学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5页 |
3 国内外城乡关系研究进展与评价 | 第25-33页 |
3.1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3.2 国内城乡关系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3.3 国内外城乡关系的研究评价 | 第31-33页 |
4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33-59页 |
4.1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演进与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4.1.1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历史演进 | 第33-35页 |
4.1.2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成因分析 | 第35-37页 |
4.2 现状测度与评价 | 第37-41页 |
4.2.1 指标选择的依据 | 第37-38页 |
4.2.2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8-41页 |
4.3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1-49页 |
4.3.1 网络层次分析法 | 第41-42页 |
4.3.2 基于ANP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 | 第42-44页 |
4.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4-48页 |
4.3.4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指数 | 第48-49页 |
4.4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及排序 | 第49-59页 |
4.4.1 评价指标的采集与处理 | 第49-50页 |
4.4.2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指数计算及排序 | 第50-51页 |
4.4.3 测度结果空间分析与评价 | 第51-59页 |
5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条件分析与初步设计 | 第59-69页 |
5.1 条件分析 | 第59-61页 |
5.1.1 有利条件 | 第59-60页 |
5.1.2 制约因素 | 第60-61页 |
5.2 整体设计 | 第61-69页 |
5.2.1 建设目标 | 第61-62页 |
5.2.2 建设原则 | 第62-63页 |
5.2.3 建设内容 | 第63-69页 |
6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机制体系构建 | 第69-76页 |
6.1 制度创新机制 | 第69-71页 |
6.1.1 围绕"多补"社会保障、农业补贴、创新财政、教育管理制度 | 第69-70页 |
6.1.2 围绕"少收"创新金融、征地、税收制度 | 第70-71页 |
6.1.3 围绕"放宽"创新劳动就业、户籍、科技制度 | 第71页 |
6.2 资源配置机制 | 第71-72页 |
6.3 投入机制 | 第72-74页 |
6.4 宏观协调机制 | 第74-76页 |
7 构建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保障措施与对策 | 第76-79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附表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