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态分析的摩托车振动舒适性改进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1-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3 本文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特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摩托车振动特性分析及其减振方法 | 第13-24页 |
2.1 摩托车的整体结构 | 第13-15页 |
2.2 摩托车振动特性分析 | 第15-20页 |
2.2.1 摩托车振动系统的振源分析 | 第16-18页 |
2.2.2 摩托车车架的振动特性 | 第18-19页 |
2.2.3 摩托车悬架系统的振动特性 | 第19-20页 |
2.3 摩托车减振措施分析 | 第20-21页 |
2.4 本文所研究车型的振动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车架的模态分析 | 第24-51页 |
3.1 模态分析原理概述 | 第24-29页 |
3.1.1 计算模态分析原理 | 第25-27页 |
3.1.2 实验模态分析原理 | 第27-29页 |
3.2 基于有限元的计算模态分析 | 第29-39页 |
3.2.1 有限元法概述 | 第29-31页 |
3.2.2 车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3.2.3 计算模态分析结果 | 第33-39页 |
3.3 车架的实验模态分析 | 第39-48页 |
3.3.1 模态实验系统 | 第39-40页 |
3.3.2 实验内容 | 第40-44页 |
3.3.3 实验模态分析结果 | 第44-48页 |
3.4 计算模态分析与实验模态分析结果对比 | 第48-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车架结构改进及其动态特性验证 | 第51-59页 |
4.1 车架模态分析的结果评价 | 第51-53页 |
4.1.1 与激励情况相印证 | 第51-52页 |
4.1.2 与顾客及试车员反映的振动情况相印证 | 第52页 |
4.1.3 车架一阶模态的应力分布 | 第52-53页 |
4.2 车架结构的改进 | 第53-55页 |
4.3 改进后车架的模态分析及与原车架的对比情况 | 第55-58页 |
4.3.1 改进后车架的模态分析 | 第55-57页 |
4.3.2 车架改进前后模态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车架改进前后强度及刚度的对比验证 | 第59-71页 |
5.1 有限元法在静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 第59-61页 |
5.2 车架改进前后的强度分析 | 第61-64页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1-62页 |
5.2.2 强度分析结果评价 | 第62-64页 |
5.3 车架改进前后的刚度分析 | 第64-69页 |
5.3.1 车架刚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64-66页 |
5.3.2 原型车架的刚度计算 | 第66-68页 |
5.3.3 改型车架的刚度计算 | 第68-69页 |
5.4 车架改进前后强度及刚度的对比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改进前后整车的振动台架测试及道路试验 | 第71-81页 |
6.1 整车振动的台架测试 | 第71-78页 |
6.1.1 实验原理及内容 | 第71-74页 |
6.1.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74页 |
6.1.3 改进前后测试结果的对比 | 第74-78页 |
6.2 改进前后整车的道路试验及结果对比 | 第78-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81-8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1页 |
7.2 展望及建议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