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交通肇事罪疑难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1页
一、交通肇事罪概述第11-13页
    (一) 我国刑法理论中交通肇事罪的概念第11页
    (二) 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立法概况第11-13页
二、我国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第13-24页
    (一)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第14-16页
        1. 关于交通肇事罪的客体的学说论争第14页
        2. 笔者的观点第14-16页
    (二) 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第16-19页
        1. 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第16-17页
        2. 必须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第17-18页
        3. 严重后果与违章行为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第18页
        4. 重大事故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以及交通道路上第18-19页
    (三)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19-22页
        1.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还是特殊主体第20页
        2. 非机动车的驾驶者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20-21页
        3. 行人能否成为交通肇事罪的主体第21-22页
    (四)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第22-24页
        1. 交通肇事罪主观方面的观点分歧第23页
        2. 对上述观点的评析第23-24页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相关问题第24-34页
    (一)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含义第24-26页
        1. 从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方面来界定第24-25页
        2. 从行为人逃避的义务方面来界定第25-26页
    (二) 因逃逸致人死亡问题第26-32页
        1.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构成要件第26-28页
        2.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对象范围第28-30页
        3.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罪过第30-32页
    (三) 交通肇事后逃逸案件的处理第32-34页
四、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第34-37页
    (一) “孙伟铭案”简介第34-35页
    (二) 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第35-36页
        1. 从犯罪客体分析第35-36页
        2. 从犯罪客观方面分析第36页
        3. 从犯罪主体方面分析第36页
        4. 从犯罪主观方面分析第36页
    (三) “孙伟铭案”罪名的确定第36-37页
五、交通肇事罪中的共同犯罪问题第37-42页
    (一) 关于交通肇事罪是否存在过失共犯问题第37-41页
    (二) 关于单位的主管人员指使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共犯的问题第41-42页
六、国外及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立法对我国的启示第42-52页
    (一) 国外及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立法概况第42-46页
        1. 英美法系国家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第42-43页
        2. 大陆法系国家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第43-45页
        3. 我国港澳台交通肇事犯罪的立法概况第45-46页
    (二) 我国交通肇事犯罪的缺陷第46-49页
        1. 未将业务主体与一般主体区别开来第46-47页
        2. 将无力赔偿数额在30 万元以上作为构成交通肇事罪标准的不合理性第47页
        3. 《解释》第2 条第2 款的不合理性第47-48页
        4. 对交通肇事罪处罚偏轻第48-49页
    (三) 我国交通肇事罪的完善第49-52页
        1.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坚守刑事责任承担的平等性第49-51页
        2. 建议增设不救助罪处理逃逸行为第51-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后记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网络环境下网络集群行为混合网络环境下网络集群行为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动态提高输电线路输送容量监测系统及其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