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河道长效管理的相关理论支撑 | 第17-26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一、河道、河道管理和河道长效管理 | 第17页 |
二、机制和河道长效管理机制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河道长效管理相关理论 | 第18-26页 |
一、公共产品理论 | 第18-21页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4页 |
三、生态系统理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现状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6-28页 |
一、自然环境现状 | 第26-27页 |
二、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现状 | 第28-30页 |
一、河道基本情况 | 第28页 |
二、河道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 | 第28-29页 |
三、管理范围与内容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上海河道长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一、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 第31页 |
二、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 第31-34页 |
三、管理监督考核机制较弱 | 第34页 |
四、管理工作不平衡 | 第34-35页 |
五、宣传发动不到位、公众参与度较低 | 第35页 |
六、河道水体污染、设施损坏等突发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河道长效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7-42页 |
第一节 国外经验 | 第37-40页 |
一、管理模式与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 | 第37-39页 |
二、注重强调生态、科学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 第39页 |
三、管理方式、手段注重多样化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国内经验 | 第40-42页 |
一、河道管理注重综合性、生态型、系统性 | 第40页 |
二、政府与民营机构联手是管理河道的较好模式 | 第40-41页 |
三、依法管理是有效管理河道的重要保证 | 第41页 |
四、完善污水设施建设是管理河道的主要任务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完善上海河道长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42-51页 |
第一节 完善河道管理组织机制 | 第42-43页 |
一、领导重视 | 第42-43页 |
二、理顺机构 | 第43页 |
第二节 健全河道管理保障机制 | 第43-45页 |
一、加强河道管理队伍建设 | 第43页 |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创新 | 第44页 |
四、实行多元化的河道管理融资机制 | 第44-45页 |
五、加强河道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5页 |
六、加强河道的规划管理 | 第45页 |
第三节 完善河道管理考核评估机制 | 第45-47页 |
一、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 | 第45-46页 |
二、建立分级、全过程考核机制 | 第46页 |
三、加大监督机制 | 第46页 |
四、建立评估机制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建立河道管理激励竞争机制 | 第47-48页 |
一、确立河道管理目标 | 第47页 |
二、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市场化运作 | 第47-48页 |
第五节 建立河道管理联动机制 | 第48-49页 |
一、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 第48页 |
二、落实部门联动机制 | 第48-49页 |
三、建立同创共建机制 | 第49页 |
第六节 建立应急预案处置机制 | 第49-51页 |
一、加强管理人员危机意识教育和忧患意识培养 | 第49页 |
二、制定河道管理应急处置预案 | 第49-50页 |
三、制定监控体系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