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前言 | 第12-28页 |
1.1 森林生态系统与全球碳循环 | 第12-13页 |
1.2 人工林的经营和碳汇功能 | 第13-14页 |
1.3 森林叶面积指数 | 第14-15页 |
1.3.1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3.2 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 | 第15页 |
1.4 森林植被层碳储量 | 第15-20页 |
1.4.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3 森林植被层碳储量测定方法 | 第18-20页 |
1.5 森林凋落物及碳流动 | 第20-21页 |
1.6 森林枯落物层碳储量 | 第21页 |
1.7 森林土壤理化性质和碳储量特点 | 第21-25页 |
1.7.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2页 |
1.7.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1.7.3 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方法 | 第23-25页 |
1.8 水杉人工林及其在碳汇林业经营中的意义 | 第25-26页 |
1.9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10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2 试验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8-2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9-33页 |
2.2.1 样地选择 | 第29页 |
2.2.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29-30页 |
2.2.3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第30页 |
2.2.4 水杉林分叶枝凋落量及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2.2.5 土壤碳密度测定和碳储量估测 | 第31页 |
2.2.6 林下植被和现存枯落物层碳储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7 水杉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估测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3页 |
3.1 水杉林分叶面积指数月动态变化 | 第33-35页 |
3.2 水杉林分土壤有机碳密度及碳储量 | 第35-36页 |
3.3 不同年龄水杉林土壤理化性质 | 第36-44页 |
3.3.1 土壤容重 | 第37-38页 |
3.3.2 土壤pH 值 | 第38-39页 |
3.3.3 土壤全氮含量 | 第39-40页 |
3.3.4 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关系 | 第40-42页 |
3.3.5 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 | 第42-44页 |
3.4 水杉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碳储量 | 第44-45页 |
3.5 水杉林乔木凋落物数量及元素含量 | 第45-48页 |
3.5.1 水杉林分凋落物量、组成及季节变化 | 第45-47页 |
3.5.2 水杉林分凋落物碳、氮元素含量 | 第47页 |
3.5.3 水杉林凋落物碳、氮归还量 | 第47-48页 |
3.6 林下植被和现存枯落物层的碳储量 | 第48-50页 |
3.6.1 林下地被植物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 第48-49页 |
3.6.2 林下现存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和碳储量 | 第49-50页 |
3.7 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 第50-53页 |
4 讨论 | 第53-58页 |
4.1 叶面积指数与凋落物的动态变化关系 | 第53-54页 |
4.2 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第54-55页 |
4.3 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植被层碳储量差异 | 第55-56页 |
4.4 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下现存凋落物碳、氮含量差异 | 第56页 |
4.5 不同年龄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和总碳储量的变化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8-61页 |
5.1 结论 | 第58-59页 |
5.2 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