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第一节 枸杞主要害虫简介及枸杞产业发展前景概述 | 第13-20页 |
1 枸杞主要虫害种类、特点及防治措施 | 第13-17页 |
1.1 枸杞木虱 | 第14页 |
1.2 枸杞红缨蚊 | 第14-15页 |
1.3 枸杞蓟马 | 第15页 |
1.4 枸杞负泥虫 | 第15-16页 |
1.5 枸杞蚜虫 | 第16-17页 |
1.6 枸杞瘿螨 | 第17页 |
2 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19页 |
2.1 农药喷施时间不合理 | 第18页 |
2.2 不按防治指标盲目用药 | 第18页 |
2.3 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长残效农药 | 第18-19页 |
3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9-20页 |
3.1 枸杞出口基地的建立 | 第19页 |
3.2 人们对枸杞品质的追求 | 第19-20页 |
3.3 枸杞产业发展的需求 | 第20页 |
3.4 茨农对枸杞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需求 | 第20页 |
第二节 物理防治及粘虫胶概述 | 第20-23页 |
1 物理防治 | 第20-21页 |
2 粘虫胶 | 第21-23页 |
2.1 传统粘虫胶 | 第21页 |
2.2 仿生胶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仿生胶对枸杞生长及环境的影响 | 第23-37页 |
摘要 | 第23页 |
第一节 仿生胶对枸杞叶片结构生长的影响 | 第23-26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2 方法 | 第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5页 |
4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仿生胶对枸杞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26-30页 |
1 材料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页 |
3 测定参数及概念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5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仿生胶对土壤、枸杞果实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0-34页 |
1 材料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3.1 仿生胶对土壤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 仿生胶对枸杞果实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第四节 仿生胶处理后对枸杞多糖的影响 | 第34-36页 |
1 材料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3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4 讨论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仿生胶对枸杞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 第37-59页 |
摘要 | 第37页 |
第一节 仿生胶的防治原理与防治效果 | 第37-44页 |
1 材料 | 第37-38页 |
2 方法 | 第38-3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3.1 仿生胶对枸杞木虱成虫行为的影响 | 第39-40页 |
3.2 仿生胶对枸杞木虱成虫的控制作用 | 第40-41页 |
3.3 仿生胶对枸杞负泥虫的控制作用 | 第41-42页 |
3.4 仿生胶对枸杞蓟马的控制作用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二节 仿生胶的田间使用效果评价 | 第44-54页 |
1 材料 | 第44页 |
2 方法 | 第44-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3.1 仿生胶对枸杞木虱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46-48页 |
3.2 仿生胶对枸杞红瘿蚊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 仿生胶对枸杞瘿螨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仿生胶对枸杞蚜虫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 仿生胶对枸杞蓟马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51-52页 |
3.6 仿生胶对枸杞木虱啮小蜂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52-53页 |
3.7 仿生胶对大草蛉卵田间种群的影响 | 第53页 |
4 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仿生胶对枸杞越冬害虫的预测预报 | 第54-57页 |
1 材料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3.1 仿生胶对枸杞木虱成虫越冬行为的影响 | 第55页 |
3.2 瘿螨越冬迁移规律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仿生胶生物可降解性的初步研究 | 第59-67页 |
摘要 | 第59页 |
1 材料 | 第59-60页 |
2 方法 | 第60-6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3.1 仿生胶降解菌的培养 | 第62-63页 |
3.2 仿生胶表面降解观察 | 第63-64页 |
3.3 二氧化碳生成量PCD随时间的变化 | 第64-65页 |
4 讨论 | 第65-67页 |
全文总结与创新之处 | 第67-69页 |
1 全文结论 | 第67页 |
2 创新之处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附图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