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的临床症状及其阴阳证候分布规律初探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综述一、肾源性水肿西医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 1 发病机制 | 第8-10页 |
| 2 肾源性水肿的治疗 | 第10-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3页 |
| 综述二、中医水肿的历史沿革 | 第13-24页 |
| 1 马王堆医书 | 第13页 |
| 2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奠定基础 | 第13-14页 |
| 3 两汉至晋时朝,张仲景等对水肿的贡献 | 第14-16页 |
| 4 隋唐时期,各家对水肿的认识 | 第16-17页 |
| 5 宋元时期,水肿始分阴水、阳水,补法广泛应用 | 第17-18页 |
| 6 明清时期,注重温补命门 | 第18-19页 |
| 7 近现代期 | 第19-22页 |
| 8 总结 | 第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4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4-41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4-26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24-25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2 结果 | 第26-37页 |
| 2.1 一般情况 | 第26页 |
| 2.2 症状研究 | 第26-37页 |
| 3 讨论 | 第37-40页 |
| 3.1 阳水阴水的频率分布差异 | 第37页 |
| 3.2 全身症状的分布规律 | 第37-38页 |
| 3.3 对舌脉象研究的思考 | 第38页 |
| 3.4 水肿阴阳症状相互叠加 | 第38-39页 |
| 3.5 课题研究的临床意义 | 第39页 |
| 3.6 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39-40页 |
| 4 结论 | 第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 附录 | 第41-48页 |
| 致谢 | 第48-50页 |
| 个人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