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页 |
Abstract | 第2页 |
引言 | 第5-15页 |
第一章 “同旧传统观念彻底决裂”的女大学生 | 第15-33页 |
第一节 “反潮流”英雄形象的树立过程 | 第15-24页 |
一、第一篇报道 | 第15-17页 |
二、省内的跟进宣传 | 第17-18页 |
三、全国上下报道的高潮 | 第18-20页 |
1. 被主要官方报纸反复转载 | 第18-19页 |
2. “反潮流”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 第19-20页 |
四、省市内部对“反潮流”典型的形象持续巩固 | 第20-24页 |
第二节 国家话语塑造出的“反潮流英雄”白启娴的形象 | 第24-33页 |
一、贫下中农点头笑,“庄稼姑娘”绘新天——处处冒尖的北京姑娘 | 第24-25页 |
二、“既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找个农民就是理所应当的”——白启娴对婚姻的认识 | 第25-26页 |
三、“我从城市来到农村,爱上农村,爱上一个普通农民”——在劳动中爱上贫下中农 | 第26-28页 |
四、“心眼好、思想好,对集体一心一意”的优秀青年毕振远 | 第28-29页 |
五、“婚后,启娴一家生活得很美满”——白启娴和毕振远的婚后生活 | 第29-30页 |
六、“少心眼”和“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青年”——外界对大学生嫁给农民婚姻模式的反响 | 第30-33页 |
1. 父亲和妹妹 | 第30页 |
2. 村民 | 第30-31页 |
3. 村领导 | 第31页 |
4. 陌生读者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个人记忆中的女知青典型白启娴 | 第33-47页 |
第一节 来自记忆的声音 | 第33-34页 |
一、口述对象分析 | 第33页 |
二、回忆录资料分析 | 第33-34页 |
第二节 个体记忆与官方报道中白启娴形象的横向比较 | 第34-47页 |
一、处处冒尖的北京姑娘? | 第34-36页 |
二、在劳动中爱上贫下中农? | 第36-41页 |
1. 村里的爱慕者 | 第36页 |
2. 相国庄的“绯闻”事件 | 第36-38页 |
3. 和毕振远走到一起 | 第38-41页 |
三、“心眼好、思想好,对集体一心一意”的优秀青年毕振远 | 第41页 |
四、“婚后,启娴一家生活得很美满”? | 第41-43页 |
五、“少心眼”还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青年”? | 第43-47页 |
1. 家人 | 第43-44页 |
2. 村民 | 第44-46页 |
3. 村领导 | 第46页 |
4. 陌生读者 | 第46-47页 |
5. 研究者的声音 | 第47页 |
第三章 国家话语体系与个体记忆的冲突 | 第47-70页 |
第一节 直接原因——源于开端的误读 | 第48-49页 |
一、“被发现”的典型——诉苦信 | 第48-49页 |
1. 诉苦信变成自荐信 | 第48-49页 |
2. 迟到的典型身份 | 第49页 |
第二节 历史原因——时势造英雄的年代 | 第49-58页 |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必然产物——“反潮流典型” | 第50-52页 |
1. “批林批孔”运动的影响 | 第50-51页 |
2. 塑造典型的时代 | 第51-52页 |
二、上山下乡女知青的境遇与婚姻状况 | 第52-56页 |
1. 女知青受迫害的事件 | 第52-54页 |
2. 女知青的婚姻状况 | 第54-56页 |
三、巩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形势 | 第56-58页 |
第三节 社会原因——必然的冲突 | 第58-62页 |
一、与传统社会分工的冲突 | 第58-61页 |
1. 女知青典型的压力 | 第59页 |
2. “妇女能顶半边天”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冲突 | 第59-61页 |
二、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的冲突 | 第61-62页 |
第四节 个体原因:个体与记忆 | 第62-70页 |
一、个人原因——“单纯、善良、赤诚的大城市女校学生” | 第62-66页 |
1. 对“绯闻”的解释 | 第62-64页 |
2. 白启娴个人性格 | 第64-66页 |
二、记忆与叙述 | 第66-70页 |
1. 来自口述的声音 | 第67-69页 |
2. 来自回忆录的声音——《红牌坊》——源于误解的探寻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注释 | 第7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
附录 | 第8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