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 | 第12-13页 |
前言 | 第13-16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5-16页 |
对象和方法 | 第16-1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2.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16页 |
2.1 淋巴细胞培养 | 第16页 |
2.2 制片 | 第16页 |
2.3 G显带 | 第16页 |
2.4 核型分析 | 第16页 |
3. STS位点的选择 | 第16页 |
4. 外周血DNA的提取 | 第16-17页 |
5 测定DNA模板的浓度 | 第17页 |
5.1 测定DNA的浓度及纯度 | 第17页 |
5.2 DNA浓度及纯度的鉴定 | 第17页 |
6. PCR扩增 | 第17页 |
6.1 PCR扩增系统 | 第17页 |
6.2 扩增条件 | 第17页 |
7. 电泳检测 | 第17-18页 |
7.1 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 第18页 |
7.2 加样 | 第18页 |
7.3 电泳 | 第18页 |
7.4 凝胶成像 | 第18页 |
试剂配制及仪器 | 第18-19页 |
1. 试剂 | 第18-19页 |
2.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结果 | 第19-20页 |
1. DNA提取的质量 | 第19页 |
2.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19页 |
3. 染色体核型正常患者微缺失发生的区域 | 第19页 |
4. 染色体正常患者微缺失发生的位点 | 第19-20页 |
5. 微缺失位点的缺失率 | 第20页 |
6. 染色体异常患者AZF基因的微缺失 | 第20页 |
讨论 | 第20-27页 |
1. 对男性不育与染色体核型异常关系的分析 | 第20-23页 |
1.1 Klinefelter综合征 | 第21页 |
1.2 罗伯逊易位 | 第21-22页 |
1.3 9号倒位以及其它染色体易位 | 第22-23页 |
2. 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男性不育与AZF基因微缺失的分析 | 第23-27页 |
结论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2-33页 |
附录 | 第33-41页 |
综述 | 第41-5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