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概述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复合地基研究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研究应用现状 | 第12-16页 |
·复合地基褥垫层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工作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褥垫层作用机理与桩土应力比计算方法 | 第18-32页 |
·复合地基置换率、桩土应力比、桩土荷载分担比的概念 | 第18-19页 |
·置换率 | 第18页 |
·桩土应力比 | 第18页 |
·桩土荷载分担比 | 第18-19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中长桩、短桩的作用 | 第19-20页 |
·长桩作用 | 第19-20页 |
·短桩作用 | 第20页 |
·褥垫层技术 | 第20-23页 |
·褥垫层的作用 | 第20-22页 |
·褥垫层的模量 | 第22页 |
·褥垫层的合理厚度 | 第22-23页 |
·褥垫层破坏模式分析 | 第23-24页 |
·Terzaghi破坏模式 | 第23页 |
·Mandel与Salencon破坏模式 | 第23-24页 |
·冲切破坏模式 | 第24页 |
·等长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计算 | 第24-28页 |
·毛前桩土荷载比计算公式 | 第25-26页 |
·李进军桩土荷载比计算公式 | 第26-28页 |
·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计算分析 | 第28-31页 |
·计算分析思路 | 第28-29页 |
·褥垫层变形量计算 | 第29页 |
·桩顶沉降量计算 | 第29-30页 |
·桩间土沉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介绍与实例验证 | 第32-47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32-36页 |
·有限差分的基本概念 | 第32页 |
·有限差分网格的剖分 | 第32-33页 |
·差分公式 | 第33-34页 |
·边界的处理 | 第34-35页 |
·有限差分格式的建立 | 第35-36页 |
·FLAC 3D介绍 | 第36-37页 |
·FLAC 3D特点 | 第36-37页 |
·FLAC 3D前后处理功能 | 第37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7-44页 |
·基本假定 | 第37页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本构模型 | 第38-42页 |
·接触面 | 第42-44页 |
·实例验证 | 第44-46页 |
·工程概况 | 第44页 |
·建立FLAC模型 | 第44-46页 |
·FLAC计算结果的验证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数值模拟试验 | 第47-70页 |
·数值模拟试验设计方案 | 第47-51页 |
·建立模型 | 第47-49页 |
·确定参数 | 第49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1页 |
·褥垫层厚度对结果的影响 | 第51-59页 |
·褥垫层厚度的选取 | 第51-52页 |
·褥垫层厚度对沉降的影响 | 第52-53页 |
·褥垫层厚度对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 第53-55页 |
·褥垫层最佳厚度确定 | 第55-56页 |
·褥垫层厚度对桩体刺入褥垫层深度的影响 | 第56-59页 |
·褥垫层材料对结果的影响 | 第59-69页 |
·褥垫层材料参数的选取 | 第59页 |
·褥垫层材料对沉降的影响 | 第59-61页 |
·褥垫层材料对桩土荷载分担比的影响 | 第61-65页 |
·褥垫层材料对桩体刺入褥垫层深度的影响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1.结论 | 第70-71页 |
2.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