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一、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 | 第13-26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1.1.1 实验对象 | 第13-15页 |
1.1.1.1 实验室 | 第13页 |
1.1.1.2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1.1.1.3 实验药品 | 第13页 |
1.1.1.4 内固定器械 | 第13-14页 |
1.1.1.5 实验标本 | 第14-15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15-19页 |
1.1.2.1 实验标本分组 | 第15页 |
1.1.2.2 损伤模型的建立 | 第15-16页 |
1.1.2.3 标本内固定 | 第16-18页 |
1.1.2.4 实验力学标本模型制备 | 第18页 |
1.1.2.5 加载方法 | 第18页 |
1.1.2.6 实验注意事项 | 第18页 |
1.1.2.7 实验数据统计 | 第18-19页 |
1.2 结果 | 第19-22页 |
1.2.1 载荷-位移关系 | 第19-20页 |
1.2.2 骨盆的轴向刚度 | 第20-22页 |
1.2.3 极限载荷破坏实验 | 第22页 |
1.3 讨论 | 第22-25页 |
1.3.1 骶髂关节临床意义 | 第22页 |
1.3.2 骶髂螺钉的特点 | 第22-23页 |
1.3.3 骨盆间钉棒系统稳定重建技术的演进 | 第23-24页 |
1.3.4 后路单钉棒的特点 | 第24页 |
1.3.5 本研究的分析 | 第24-25页 |
1.4 小结 | 第25-26页 |
二、后路单钉棒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 第26-30页 |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26-27页 |
2.1.1 病例治疗 | 第26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6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6页 |
2.1.5 单钉棒系统手术操作 | 第26页 |
2.1.6 治疗 | 第26-27页 |
2.1.7 收集、评价、随访资料 | 第27页 |
2.2 结果 | 第27-29页 |
2.2.1 患者基本资料 | 第27-28页 |
2.2.2 骶骨-髂骨后路单钉棒治疗的效果 | 第28页 |
2.2.2.1 骶髂关节脱位的治疗效果 | 第28页 |
2.2.2.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第28页 |
2.2.2.3 固定后并发症与不良反应 | 第28页 |
2.2.3 典型病例 | 第28-29页 |
2.3 讨论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5-36页 |
综述 | 第36-46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