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T与SUPANET的接入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PBT与SUPANET的关键技术 | 第13-22页 |
·SUPANET的关键技术 | 第13-16页 |
·SUPANET的接口和协议层次 | 第13-14页 |
·SUPANET在SUPA模式下的工作过程 | 第14-15页 |
·EPF帧格式 | 第15页 |
·面向物理帧时槽交换技术 | 第15-16页 |
·PBT技术 | 第16-21页 |
·PBT技术的产生背景 | 第16页 |
·PBT中所涉及的协议和标准 | 第16-17页 |
·以太网帧的演进过程 | 第17-18页 |
·PBT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PBT的转发机制 | 第19-20页 |
·PBT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PBT与SUPANET的接入技术研究 | 第22-33页 |
·接入方案的提出 | 第22-23页 |
·问题分析 | 第23-27页 |
·方案一的问题分析 | 第23-25页 |
·方案二的问题分析 | 第25-26页 |
·方案二的改进 | 第26-27页 |
·映射表 | 第27-32页 |
·标签映射表 | 第28-29页 |
·业务实例映射表 | 第29-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PBT与SUPANET的接入方案设计 | 第33-46页 |
·接入方案一的详细设计 | 第33-37页 |
·源端PBT网络A中的处理过程 | 第33-34页 |
·SUPA域内各节点的处理过程 | 第34-36页 |
·目的端PBT网络B的数据处理过程 | 第36-37页 |
·接入方案二的详细设计 | 第37-39页 |
·融合网络中的数据平台结构 | 第37-38页 |
·EPF帧的处理过程 | 第38-39页 |
·MAC帧的处理过程 | 第39页 |
·方案二的改进设计 | 第39-45页 |
·融合网络结构设计 | 第40页 |
·信控平台设计 | 第40-43页 |
·动态带宽申请过程 | 第43-44页 |
·带宽释放过程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PBT与SUPANET的接入技术仿真 | 第46-66页 |
·OPNET简介 | 第46页 |
·实验Ⅰ—方案一仿真 | 第46-51页 |
·网络拓扑建模 | 第47页 |
·节点及进程模型 | 第47-50页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实验Ⅱ—方案二仿真 | 第51-53页 |
·网络拓扑建模 | 第51页 |
·节点及进程模型 | 第51-53页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3页 |
·实验Ⅲ—对方案二的改进部分仿真 | 第53-54页 |
·网络拓扑建模 | 第53页 |
·节点及进程模型 | 第53-54页 |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4页 |
·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帧格式 | 第54-55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方案一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方案二结果分析 | 第59-63页 |
·实验三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