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6页 |
1.2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中的协调决策问题 | 第16-20页 |
1.2.1 频率控制基本流程 | 第16-18页 |
1.2.2 二次调频中区域间的协调决策问题 | 第18-19页 |
1.2.3 一、二次调频间的协调决策问题 | 第19-20页 |
1.3 电力系统多控制器协调决策问题研究情况 | 第20-23页 |
1.3.1 二次调频中多区域协调决策的研究 | 第20-21页 |
1.3.2 一二次调频协调的研究 | 第21页 |
1.3.3 协调电压控制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4 调频与调压协调的研究 | 第22页 |
1.3.5 小结 | 第22-23页 |
1.4 频率控制方法评述 | 第23-27页 |
1.4.1 比例积分控制 | 第23-24页 |
1.4.2 频率控制性能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1.4.3 最优控制 | 第25页 |
1.4.4 次优控制 | 第25-26页 |
1.4.5 人工智能控制 | 第26-27页 |
1.5 微分博弈理论发展综述 | 第27-31页 |
1.5.1 微分博弈理论发展概述 | 第27-28页 |
1.5.2 时间一致性问题 | 第28页 |
1.5.3 非合作均衡 | 第28页 |
1.5.4 合作均衡 | 第28-29页 |
1.5.5 线性二次型微分博弈 | 第29-30页 |
1.5.6 随机微分博弈 | 第30-31页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31-33页 |
第二章 线性二次型微分博弈理论基础 | 第33-44页 |
2.1 引言 | 第33页 |
2.2 线性二次型微分博弈模型 | 第33-34页 |
2.3 博弈均衡的时间一致性 | 第34-36页 |
2.4 非合作纳什均衡 | 第36-39页 |
2.4.1 开环纳什均衡 | 第36-38页 |
2.4.2 反馈纳什均衡 | 第38-39页 |
2.5 合作纳什均衡 | 第39-42页 |
2.5.1 基于全局个体理性的合作均衡 | 第40-41页 |
2.5.2 基于动态个体理性的合作均衡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非合作微分博弈的区域电网频率控制 | 第44-67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两区域LFC的LQDG模型及反馈均衡解法 | 第45-49页 |
3.2.1 两区域LFC系统模型 | 第45-47页 |
3.2.2 微分博弈模型 | 第47-48页 |
3.2.3 反馈纳什均衡解法 | 第48-49页 |
3.3 LQDG方法与PI控制方法、最优控制方法的区别 | 第49-50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50-65页 |
3.4.1 两区域LFC算例 | 第50-60页 |
3.4.2 三区域LFC算例 | 第60-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基于合作微分博弈的区域电网频率控制 | 第67-85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基于全局个体理性合作均衡的解法 | 第68-70页 |
4.2.1 均衡解的选取规则 | 第68-69页 |
4.2.2 实用解法 | 第69-70页 |
4.3 基于动态个体理性合作均衡的解法 | 第70-73页 |
4.3.1 均衡解的选取规则 | 第70页 |
4.3.2 实用解法 | 第70-73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73-82页 |
4.4.1 两区域算例 | 第73-79页 |
4.4.2 三区域算例 | 第79-82页 |
4.5 五种方案的对比、分析与总结 | 第82-8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基于微分博弈的一二次调频协调方法 | 第85-96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一二次调频协调问题的LQDG模型 | 第85-88页 |
5.2.1 一二次调频协调控制系统模型 | 第85-87页 |
5.2.2 微分博弈模型 | 第87-88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88-94页 |
5.3.1 算例说明及算法参数设置 | 第88-90页 |
5.3.2 基本仿真情况对比 | 第90-92页 |
5.3.3 说服力对比 | 第92-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