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目次 | 第14-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33页 |
第1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应用 | 第18-23页 |
1.1 MHC的分类、组织分布、结构与功能 | 第18-22页 |
1.1.1 MHC的分类与组织分布 | 第18-19页 |
1.1.2 MHCⅠ类的结构与功能 | 第19-20页 |
1.1.3 MHCⅡ类的结构与功能 | 第20-21页 |
1.1.4 MHC基因多态性的维持机制 | 第21-22页 |
1.2 MHC在保护遗传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第2章 林麝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2.1 林麝的生物学特征 | 第23-26页 |
2.1.1 基本形态特征 | 第23-24页 |
2.1.2 分类与分布 | 第24-25页 |
2.1.3 食性与繁殖 | 第25-26页 |
2.2 林麝的行为、生态及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3 林麝的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 | 第27页 |
2.4 致危根源与养殖现状 | 第27-29页 |
2.4.1 麝香及致危根源 | 第27-29页 |
2.4.2 人工养殖现状 | 第29页 |
2.5 林麝化脓性疾病 | 第29-32页 |
2.5.1 林麝化脓疾病的症状 | 第29-30页 |
2.5.2 化脓疾病的病因及防治 | 第30-32页 |
第3章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116页 |
第4章 林麝MHC Ⅱ DR位点的分离 | 第33-5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4.1.1 样品来源 | 第33页 |
4.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3页 |
4.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4.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34-49页 |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4.2.2 林麝DRA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 第35-42页 |
4.2.3 林麝DRB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 第42-49页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49-57页 |
4.3.1 林麝基因组DNA的提取结果 | 第49-50页 |
4.3.2 林麝DRA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 第50页 |
4.3.3 林麝DRA基因exon 2侧翼序列的扩增结果 | 第50-52页 |
4.3.4 林麝DRA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 第52-53页 |
4.3.5 林麝DRB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 第53-54页 |
4.3.6 林麝DRB基因exon 2侧翼序列的扩增结果 | 第54-55页 |
4.3.7 林麝DRB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 第55-57页 |
4.4 实验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林麝MHC Ⅱ DQ位点的分离 | 第58-73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5.1.1 样品来源 | 第58页 |
5.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第58页 |
5.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58页 |
5.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58-65页 |
5.2.1 林麝DQA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 第58-61页 |
5.2.2 林麝DQB位点的分离和等位基因的获取 | 第61-65页 |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5-72页 |
5.3.1 林麝DQA基因exon 2-intron 2-exon 3序列的扩增结果 | 第65-66页 |
5.3.2 林麝DQA基因exon 2侧翼intron 1序列的扩增结果 | 第66页 |
5.3.3 林麝DQA1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 第66-67页 |
5.3.4 林麝DQA2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 第67-68页 |
5.3.5 林麝DQB基因exon 2通用引物调查结果 | 第68-69页 |
5.3.6 林麝DQB基因exon 2侧翼序列扩增结果 | 第69-70页 |
5.3.7 林麝DQB1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 第70-71页 |
5.3.8 林麝DQB2座位特异性引物群体调查结果 | 第71-72页 |
5.4 实验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林麝MHC Ⅱ类基因多态性及维持机制 | 第73-92页 |
6.1 数据处理 | 第73-74页 |
6.1.1 序列的处理和分析 | 第73页 |
6.1.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73-74页 |
6.2 基因多态性及维持机制 | 第74-90页 |
6.2.1 林麝DR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 第74-79页 |
6.2.2 林麝DQA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 第79-85页 |
6.2.3 林麝DQ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及维持机制 | 第85-90页 |
6.3 实验小结 | 第90-92页 |
第7章 林麝化脓性疾病与MHC Ⅱ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分析 | 第92-116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92页 |
7.1.1 样品来源 | 第92页 |
7.1.2 主要的实验试剂 | 第92页 |
7.1.3 主要的实验仪器 | 第92页 |
7.2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92-95页 |
7.2.1 林麝粪便gDNA的提取 | 第92-93页 |
7.2.2 林麝粪便基因组DNA的纯化 | 第93页 |
7.2.3 林麝MHC DR & DQ基因的座位特异性PCR | 第93-95页 |
7.2.4 林麝MHC DR & DQ基因exon 2种群变异的SSCP分析 | 第95页 |
7.3 数据处理 | 第95页 |
7.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95-114页 |
7.4.1 林麝粪样基因组的提取结果 | 第95-96页 |
7.4.2 林麝各个位点的粪样扩增及分型结果 | 第96-100页 |
7.4.3 林麝MHCⅡ基因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统计 | 第100-103页 |
7.4.4 林麝MHCⅡ基因易感组和抗病组的X^2适合性检验 | 第103-106页 |
7.4.5 林麝MHCⅡ基因多态性与脓肿病的关联分析 | 第106-114页 |
7.5 实验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116-118页 |
第8章 主要结论、创新内容及展望 | 第116-118页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6-117页 |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7页 |
8.3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9页 |
博士期间科研经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