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15页
英文摘要第15-23页
1 前言第23-3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7-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159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第46-94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第46-59页
       ·全生育期0~200 cm 土层土壤耗水量第46-49页
       ·农田耗水量及其不同水分来源第49-53页
       ·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第53-57页
       ·不同生育时期棵间蒸发第57-59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水势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第59-61页
       ·旗叶水势第59-60页
       ·不同生育时期根系活力第60-61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第61-81页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第61-65页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第65-68页
         ·旗叶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第65-67页
         ·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第67-68页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68-72页
         ·旗叶蔗糖含量第68-70页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70-72页
       ·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第72-80页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第72-74页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第74-77页
         ·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第77-80页
       ·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第80-81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第81-90页
       ·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第81-86页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第81-83页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积累和分配第83-84页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第84-86页
       ·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86-89页
         ·开花期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86-88页
         ·成熟期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88-89页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第89-90页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第90-94页
       ·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第90-92页
       ·籽粒品质第92-94页
   ·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第94-135页
     ·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第94-104页
       ·全生育期0~200 cm 土层土壤耗水量第94-96页
       ·农田耗水量及其不同水分来源第96-99页
       ·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第99-103页
       ·不同生育时期棵间蒸发第103-104页
     ·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旗叶水势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第104-106页
       ·旗叶水势第104-105页
       ·不同生育时期根系活力第105-106页
     ·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第106-123页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第106-109页
       ·开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第109-112页
         ·旗叶最大光能转换效率第109-110页
         ·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第110-112页
       ·开花后旗叶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112-114页
         ·旗叶蔗糖含量第112-113页
         ·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第113-114页
       ·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第114-121页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第114-116页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第116-119页
         ·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第119-121页
       ·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第121-123页
     ·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第123-132页
       ·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第123-127页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第123-124页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积累和分配第124-126页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第126-127页
       ·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127-130页
         ·开花期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127-129页
         ·成熟期0~200 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第129-130页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第130-132页
     ·不同耕作方式条件下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第132-135页
       ·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第132-134页
       ·籽粒品质第134-135页
   ·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和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第135-149页
     ·条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35-137页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分析第135-136页
       ·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136页
       ·条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36-137页
     ·深松+条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37-139页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分析第137-138页
       ·0~6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138页
       ·深松+条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38-139页
     ·深松+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39-141页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分析第139-140页
       ·0~6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140页
       ·深松+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40-141页
     ·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41-143页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分析第141-142页
       ·0~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142页
       ·旋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42-143页
     ·翻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43-146页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相关分析第143-144页
       ·0~6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与0~14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144页
       ·翻耕方式下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土层的土壤相对含水量第144-146页
     ·高产高效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各土层土壤贮水消耗的分析第146-147页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第147-149页
   ·灌水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及生理基础的影响第149-159页
     ·灌水方式对小麦耗水特性的影响第149-153页
       ·不同处理拔节和开花期灌水后0~20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第149-150页
       ·农田耗水量及其不同水分来源第150-151页
       ·阶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数第151页
       ·不同生育时期棵间蒸发量第151-152页
       ·全生育期0~200 cm 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第152-153页
     ·灌水方式对小麦碳代谢的影响第153-156页
       ·开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第153页
       ·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第153-155页
         ·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第153-154页
         ·成熟期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第154-155页
         ·小麦开花后营养器官同化物再分配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第155页
       ·籽粒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第155-156页
     ·灌水方式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第156-157页
       ·小麦植株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第156-157页
         ·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第156页
         ·成熟期各器官氮素的积累和分配第156-157页
         ·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第157页
     ·灌水方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57-159页
4 讨论第159-168页
5 结论第168-171页
参考文献第171-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88-189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茎秆特征与倒伏的关系及调控研究
下一篇:不同氮效率类型小麦氮代谢差异及其机理分析